盛夏七月,蝉鸣荔红。莆田学院“木兰风骨”实践团队一行十二人在辅导员李鹏的带领下,循着木兰溪的潺潺水声,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廉政文化寻访之旅。从庄严肃穆的御史文化馆到古韵悠长的名人宗祠,从烟火氤氲的城隍庙堂到书香萦绕的校园讲堂,这支年轻的队伍用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感悟文化,在莆阳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清廉赞歌。
一、文脉寻踪:御史文化的千年回响
“诸位请看这方‘铁面御史’匾额。”讲解员指着展厅中央的镇馆之宝娓娓道来:“这是明代百姓赠予莆田籍御史林润的,当年他冒死弹劾严嵩父子,这份勇气至今令人动容。”队员林榕城凝视着匾额上斑驳的金漆,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獬豸角触邪佞,御史笔写春秋。”
多媒体展厅里,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宋代名臣蔡襄“台谏合一”的制度改革场景。光影交错间,队员们仿佛看见那位身着绯袍的谏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蔡公提出的‘鲠正之志’,正是当代纪检监察干部需要传承的精神品格。”辅导员李鹏的见解引发了队员们的深思。
图为团队成员在莆阳御史文化馆参观学习 林榕城、陈煜涵供图
二、家风流韵:玉湖陈氏的忠惠传承
次日清晨,团队来到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玉湖陈氏宗祠。推开厚重的黑漆大门,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正厅高悬的“三世宰贰”匾额在晨曦中熠熠生辉,两侧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墨迹历经八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
七十五岁的陈氏后人陈德铭老人手持族谱,为队员们讲述先祖陈俊卿的故事。“先相国晚年归乡时,全部家当不过三箱书籍、一袭旧袍。”老人轻抚着祠堂照壁上的“勿营私利,勿徇私情”八字祖训,声音微微发颤:“这份清廉,是留给子孙最宝贵的遗产。”
队员曾家豪注意到祠堂梁架上精美的“莲藕”木雕,陈老解释道:“莲出淤泥而不染,藕断丝连示清廉,这是我们陈家的图腾。”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地面上投下莲影斑斑,仿佛在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廉政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陈氏祖祠 林榕城、陈煜涵供图
三、市井清风:城隍庙里的廉政课堂
城隍庙,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庙宇,在晨钟暮鼓中守护着市井百姓的精神家园。团队到访时,正赶上每月一次的“清官故事会”,白发苍苍的说书人手持惊堂木,将明代御史林润智斗严嵩的故事说得荡气回肠。
庙内碑廊保存着二十余方历代廉政碑刻,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万历年的《禁革陋规碑》。“当年莆田知县立此碑严禁衙役索贿,百姓称其为‘铁碑’。”庙管会主任林国强指着碑文解释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城隍庙参观学习 林榕城供图
四、古厝新语:彭鹏宗祠的精神解码
细雨中的彭鹏宗祠更显庄严肃穆。7月29日,团队来到这座清代建筑群,康熙御赐的“帝眷忠清”金匾在雨幕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彭氏后人彭淑萍女士展示的一封家书令所有队员动容:“先祖在信中告诫‘审案当如临渊履冰,一钱之微亦关名节’,这种敬畏之心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在宗祠的“冰心堂”,队员们见到了保存完好的《三河判牍》原件。泛黄的宣纸上,彭鹏批阅的“一案一清”四个朱砂大字力透纸背。雨打芭蕉声中,辅导员李鹏现场教学:“这种‘日结日清’的工作作风,与当下提倡的‘马上就办’精神一脉相承。”
五、青春作答:新时代的清廉传承
7月30日的总结会上,十二位队员围坐成“清风”造型。队长唐雅君展示的《御史文化现代转化方案》引发热烈讨论: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短视频平台传播清廉故事、文创产品开发……一个个金点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可以将陈俊卿的‘忠惠’精神转化为校训,把彭鹏的‘一案一清’融入行政管理。”队员陈煜涵的发言赢得掌声。窗外,木兰溪水奔流不息;室内,青春的热忱与千年的文脉交融激荡。
结语
从御史文化馆的庄严肃穆到玉湖祠堂的家风传承,从城隍庙的市井教化到彭鹏宗祠的为官之道,“木兰风骨”实践团队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青春遇上传统,当科技对话历史,新时代的廉政文化建设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正如木兰溪水日夜奔流,清廉文化的传承永无止境。这支平均年龄二十岁的团队,用他们的脚步丈量出了一条连接古今的廉政文化长廊,也用他们的智慧描绘着新时代清廉建设的青春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雅君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