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青年学子“五味红韵・侗乡同心”实践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蒲洞村与肇兴侗寨开展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6 20: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晏安阳   阅读 98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晏安阳)7月13日至16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五味红韵・侗乡同心”实践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蒲洞村与肇兴侗寨,开展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实践。团队以“酸、甜、苦、辣、咸”为脉络,探寻侗族传统技艺中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密码,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酸:靛蓝布上的长征足迹

这蓝靛草要泡七天七夜,酸度够了才能染出侗布的魂。” 古稀之年的杨奶将粗糙的手指浸入靛蓝染缸,泛起的泡沫里藏着侗族人的生存智慧。在侗布传习所,我们看着年轻绣娘用牛骨针将红色丝线缀入靛蓝布料——那抹红是红军过侗寨时留下的绑带颜色,如今成了“红军桥”纹样的底色。

这块染布上的每一道色阶,都像长征路上的每一步脚印,需要精准把控才能走得稳。”

傍晚的酸汤鱼锅咕嘟冒泡,学生尝着番茄与木姜子发酵的酸辣,听老人讲述1934年往事:“红军伤员躺在这张竹榻,七天喝酸汤退了烧。”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靛染过程。谭雲中 供图

甜:甜酒与篝火里的温暖传承

午后的甜酒作坊飘着糯米发酵的甜香,实践团成员用心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糯米摊凉要均匀,拌入酒曲要轻柔,在米中压实“酒井”的力道更要恰到好处。缸口的密封布,用的是浸过桐油的棉布。“透气但不漏水,既能让酵母‘呼吸’,又能锁住潮气。” 这让团队成员晏安阳想起航天器的生命维持系统:“我们用的分子筛材料也是这个原理,允许气体交换却阻隔液态水,没想到老祖宗早就用天然材料实现了类似功能。”

夜幕降临时,篝火晚会会场的篝火已噼啪燃起。当橙红的火苗舔舐着夜空,侗族老人的银饰在火光中流转,年轻人的芦笙声穿破烟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五味红韵・侗乡同心” 实践团的成员们围坐其间,在跳动的火焰里,读懂了侗家人 “以火为媒” 的传承密码 —— 这火焰既烹煮着生活的滋味,也刻录着民族的记忆,更延续着军民同心的红色基因。

苦:野菜与鼓楼里的脱贫史诗

到了蒲洞村,我们的第一站是村里的鼓楼。当地党支部介绍,旧鼓楼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的每一根木柱、每一片青瓦,都铭刻着蒲洞村往昔的艰苦岁月。在过去,鼓楼不仅是村民们集会、议事的场所,更是大家在风雨中相互依靠的温暖港湾。如今,它成为了孩童玩闹的场所,形成鲜明对比,见证着蒲洞村从贫困走向振兴的艰辛历程。

在蒲洞村的田边地头,当地党员弯腰指向一丛丛野菜,为我们讲述它们的故事。在过去,饥荒时常肆虐这片土地,粮食短缺,野菜便成了村民们的 “救命粮”。像野茼蒿,也就是村民口中的 “革命菜”,漫山遍野生长,曾无数次帮助村民熬过艰难时光。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漫山遍野寻找可食用的野菜,挖回来后,或水煮,或凉拌,简单烹饪后便成为一家人的口粮。这些野菜虽然口感苦涩,却饱含着生存的希望。

图为当地党员为团队成员讲解鼓楼历史。谭雲中 供图

辣:辣椒面里的热忱,逆境中的智慧

肇兴侗寨的青石板路上,街边的辣味小摊飘来阵阵焦香。竹篮里的辣肉泛着油亮的红光,辣白菜裹着鲜红的辣椒碎,引得实践团成员驻足。“尝尝!这辣肉是按老法子做的,盐腌、松柴熏,再和朝天椒同炒。”侗族大姐递过竹筷,眼里带着直爽的热忱。

据当摊位大姐说:当时红二军团攻入贵州时,缴获大量猪肉,但因食盐短缺无法调味,炊事员只能采用水煮方式烹饪,导致肉质肥腻难以下咽。此时辣椒成为调节口感的替代调料,既满足湖南籍将士对辣味的偏好,又缓解了长期食用无盐大肉的油腻感。

记住这辣味,就像记住红军走过的路,热辣辣的,才叫生活。” 实践团成员回头望去,阳光下的辣肉泛着油光,与远处风雨桥的红廊柱相映,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侗寨的街巷里传递着滚烫的热忱。

咸:咸菜坛里的牵挂,风雨桥的守望

离开肇兴的清晨,实践团在风雨桥遇见挑菜担的阿婆。她竹篮里的咸菜坛子渗出盐水,滴在青石板上,像极了老人们说的 “红军泪”。“这咸菜要腌足百天,咸得够味才能存久。” 阿婆用侗语念叨,“就像我们对红军的念想,越久越浓。桥边的石凳上,几位老人正就着咸菜喝米酒。古稀之年的王阿公指着桥面的刻痕“:这是红军战士刻的五角星,我们年年修桥,就为护着这些印记。” 咸香漫过桥面,与远处的鼓楼钟声相融,像在诉说:有些味道会随时间淡去,但有些牵挂,会像咸菜坛里的咸,越久越醇厚。

风雨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瑰宝。桥身雕梁画栋,装饰精美,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据当地党员说,风雨桥在过去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也是村民们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在艰苦岁月里,风雨桥连接起了大家的心,成为团结互助的象征。如今,经过修缮和维护,风雨桥依然坚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为侗寨的乡村旅游增添了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在出征前合影。谭雲中 供图

短短三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五味红韵・侗乡同心”实践团的学子们以“酸、甜、苦、辣、咸”为线索,开启了一场贯穿侗寨古今的深度文化之旅。在蒲洞村,学子们于野菜的苦涩与焕新的村貌中,读懂了一个村寨从困顿到新生的坚韧无声,它的新生诉说着蒲洞村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依靠自身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困顿泥泞中奋力新生、迈向振兴的壮丽蜕变。苦涩与新生交织,学子们深刻读懂了这份深植侗族血脉的坚韧力量;在肇兴,他们从靛染的酸、米酒的甜、辣椒的热烈与咸菜的醇厚里,品出了非遗技艺的匠心、生存的智慧,更触摸到融入侗族血脉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这“五味”,调和出侗乡大地深沉而磅礴的文化红韵——这是民族坚韧与时代奋进的壮丽和鸣,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恒久回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晏安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