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X月X日讯(通讯员 周唯一、颜油明)2025年7月9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一队的10名成员们准备了制作粘土模型的工具,带着五颜六色的粘土,与七星关区青场镇火冲村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指尖的温度将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犀牛”,也编织出一段关于陪伴与想象的美好记忆。
图为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制作犀牛粘土
队员们拿着提前做好的粘土犀牛模型,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形态特征。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有的小手已经迫不及待地捏起粘土,开始尝试塑造自己心中的犀牛。
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孩子给犀牛加上了彩虹色的角;有的把犀牛的身体捏成了椭圆形,;还有的在犀牛脚下粘上了小草。队员们没有纠正这些“天马行空”,反而笑着鼓励小朋友们的奇思妙想。
图为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的合照
当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粘土犀牛摆在桌上时,房间里充满了欢呼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争相讲述犀牛的“冒险经历”——有的在森林里保护小动物,有的在沙漠里寻找水源,还有的跟着宇航员去了太空。泥土的厚重与想象的轻盈在此刻完美融合,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小小缩影。
这场粘土课堂的意义远不止教会一项技能。更在于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看到了乡村孩子对艺术的渴望,也感受到了纯粹的创造力。
粘土成了沟通的“桥梁”。平时调皮的孩子在专注捏制时变得格外认真,害羞的孩子也愿意通过作品表达想法。孩子们通过最简单的材料,体会到了‘用心创造’——原来创意不需要昂贵的工具,只需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把自己的粘土犀牛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说要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
图为小朋友与自己作品合照
这场“粘土变犀牛”的创意之约,就像一颗播撒在乡村的种子。它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而对于“三下乡”的队员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成长的洗礼——他们用行动证明,短暂的陪伴或许不能改变一切,但真诚的互动总能点亮希望。当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满桌的粘土犀牛上,那些小小的身影仿佛真的活了过来,带着孩子们的梦想和队员们的祝福,在乡村的夏日里,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颜油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