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红棉老兵“兵心灿烂”突击队探访潮汕非遗技艺传承之旅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 (通讯员:高佳宜 )为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红棉老兵“兵心灿烂”突击队怀揣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助力乡村美育的使命,专程走进汕头市潮南区开启非遗文化学习之旅。7 月 16 日,突击队员们先后探访东沿粿品工坊专业合作社与大寮嵌瓷工艺社,在亲手实践与深度交流中触摸潮汕文化的鲜活脉搏,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粿品工坊学手艺 红桃粿里品民俗
突击队的非遗探寻第一站,定格在飘满米香的东沿粿品工坊专业合作社。刚踏入工坊,清甜的糯米香气便扑面而来,货架上整齐陈列的红桃粿、鼠壳粿等各式粿品模型,瞬间唤醒了潮汕民俗的鲜活记忆。合作社负责人热情接待了队员们,细致讲解着粿品背后的文化密码“潮汕人逢年过节离不开粿品,这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代代相传的祈福符号。”
图为东盐村非遗粿品工坊地点(摄:蒋俊)
在制粿区域,几位经验丰富的女师傅正忙着揉面塑形,看到队员们好奇的目光,一位头戴蓝布头巾的阿姨笑着招手:“来,试试做红桃粿!”队员们围拢上前,在师傅的指导下学起揉面团、包馅料的技巧。当轮到用粿印给粿品塑形时,阿姨举起手中雕刻精美的木质模具,指着上面的花纹细细讲解:“你们看,这模具上刻的‘寿桃’形状,寓意健康长寿;旁边的‘福’字和缠枝纹,是盼着日子红红火火、福气连绵。咱们潮汕人做粿,每一道工序都藏着对生活的祝福呢!”
图为队员们向师傅学习红桃粿制作(摄:蒋俊)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面团放入模具按压,随着“咚”的一声轻响,一个个印着吉祥纹路的红桃粿初具雏形。指尖沾染的米粉香气里,不仅有手工技艺的温度,更有民俗文化的厚重 —— 大家在亲手制作中读懂了“红桃粿里藏民俗,一印一纹皆传承”的深刻内涵。
图为队员们制作完毕的红桃粿(摄:彭成钲)
嵌瓷工艺赏匠心 千年技艺入眼帘
带着粿品的香甜余韵,突击队来到第二站——大寮嵌瓷工艺社。推开古朴的木门,展厅内琳琅满目的嵌瓷作品瞬间让人眼前一亮: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色彩艳丽的花鸟图案、气势恢宏的人物故事组图,每一件作品都以细碎瓷片为原料,在匠人手中拼贴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图为队员们参观嵌瓷作品(摄:高佳宜)
工艺社的老师傅们正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剪裁瓷片、拼接图案。看到队员们驻足观赏,一位老匠人放下手中的工具,指着墙上的嵌瓷装饰介绍:“嵌瓷是咱们潮汕独有的传统工艺,用的都是打碎的瓷片,经匠人巧手拼接,就能在祠堂、庙宇的屋顶‘活’上百年,风吹日晒都不褪色。”队员们凑近细看,只见细小的瓷片在师傅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经剪裁、打磨、镶嵌、上色等多道工序后,便化作了历经岁月洗礼仍鲜亮如新的艺术珍品。
图为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情景(摄:高佳宜)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工艺承载着潮汕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队员们一边观察师傅们的创作手法,一边记录工艺细节,在“碎瓷片里藏巧思,老手艺中见匠心”的感悟中,深刻理解了这门千年技艺为何能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
图为队员们向嵌瓷手艺人了解非遗技艺(摄:高佳宜)
此次潮汕非遗调研之行,红棉老兵“兵心灿烂”突击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感受了红桃粿民俗的文化寓意与嵌瓷工艺的匠心传承。从舌尖上的民俗味道到指尖上的非遗技艺,队员们不仅积累了传播潮汕文化的鲜活素材,更坚定了传承非遗的责任担当。接下来,突击队将把此次探访的所见所感转化为行动力量,通过线上分享、校园宣讲、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宣传并弘扬非遗文化,让潮汕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为 “百千万工程” 中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图为队员们在粿品坊的合照(摄:陈喜杨)
撰文 | 高佳宜
图片 | 蒋俊
一审 | 高佳宜
二审 | 陈喜杨
三审 | 蒋俊
审核 | 陈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