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大学子AR赋能千年古艺,科技守护高密扑灰年画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5-07-20 17: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鑫   阅读 58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高密,夏意正浓。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花老师古朴的工作室里,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几位学生屏息凝神,目光紧随着王老师手中那支特制的竹签笔。笔尖蘸取精选的柳条炭灰,在熟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勾画,瞬息间,古朴而灵动的线条逐渐成型——这传承六百余年的“一抹灰”技艺,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 为探寻非遗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新路径,烟台大学环材学院“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团专程奔赴高密,开启了一场“科技+非遗”的深度对话。扑灰年画,这一被誉为“中国一绝”、以独特炭灰起稿技法著称的古老艺术,正面临着技艺复杂、传承不易的挑战。 在王树花老师手把手的悉心传授下,队员们亲历了从“抹灰”起稿到精心彩绘的每一道繁复工序。他们不仅惊叹于年画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更切身感受到传统技法对精确与经验的极致要求。“每一笔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队员郭源在反复尝试后感慨,“这让我们更坚定了用所学知识为它注入新活力的决心。”

实践的真正核心在于创新。团队大胆提出将增强现实(AR)技术融入非遗展示的计划。在学院专业教师的远程指导下,他们细致采集了王树花老师代表作的线条、色彩及文化故事数据,着手构建数字化模型。未来,用户只需通过手机APP扫描年画,沉睡的画面便能“活”起来——绘制过程动态演示、地域民俗故事娓娓道来、吉祥寓意生动解读,传统艺术将以前所未有的沉浸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技为桨,传统为舟,驶向未来方能行稳致远。”王树花老师对学子们的巧思深表赞许,“让年轻人用他们的新语言讲述老故事,正是非遗焕发生机的希望所在。” 从炭灰勾描到虚拟成像,烟台大学的学子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接力。他们以材料科学的严谨解析传统颜料,用数字技术架设文化传播的桥梁,让扑灰年画这一古老艺术在元宇宙中绽放新颜。青春智慧守护非遗瑰宝,科技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他们在实践中深刻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以青春之智,点亮传统之光,让中华文脉在数字浪潮中澎湃不息,薪火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