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正以科技为笔,绘就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图景。为响应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号召,深化青年学子对科技兴农的实践认知,近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智耕未来”实践队,在肇庆市广宁县洲仔镇务水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走进广宁县科技馆开展专题调研。带队教师李宏岩以“科技与劳模精神”为主题,给队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微团课”,以科技创新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馆里悟创新:从政策蓝图到田间实践
广宁县科技馆作为地方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前沿技术展示。实践队成员在参观中深刻体会到,从现代农业到人工智能赋能精准种植,国家《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的政策红利正逐步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智慧农业展品前,队员们认真学习共同探讨,深入了解各个展品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扎根泥土的工具。”队员揭世彦在操作展品后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科技成果现场
微团课中见精神:劳模力量与青年担当
在科技馆内,带队教师李宏岩以“科技与劳模”为主题,将微团课搬到了科技实践一线。他结合肇庆市劳动模范、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典型案例,剖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深层联系。“科技突破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乡村振兴更需要青年将论文写在田野上。”李宏岩强调。团课以“科技+思政”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引发队员热烈讨论。学生龙芊芊表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子,我们要用代码破解农业痛点,让智慧农业系统成为务水村的‘新农具’。”
图为实践队带队老师给队员开展行走的微团课现场
从科技馆的智能展台到务水村的葱茏山野,“智耕未来”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科技兴农的落地路径。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背景下,这支青年突击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乡村振兴,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而科技创新正是最强劲的造血干细胞。此次科技馆学习调研彰显了青年学子在“百千万工程”中的使命担当——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劳模精神铸魂,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带队老师在科技馆前大合照
图文 | 周妍 郭炳锋
初审 | 宋雨欣
终审 | 李宏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