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王启铭、赵德俊、张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在无锡学院团委和无锡市锡山区文旅局共同指导与支持下,无锡学院“锡韵非遗 文明同行”小分队于2025年7月深入无锡乡村、景区和社区,开展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团队通过搭建“沉浸体验—深度调研—创新传习”的三维联动机制,致力于传承非遗,宣传文明旅游,弘扬文明新风。
深入古镇探非遗 文明新风共传承
非遗传承探现状,文化振兴聚民心。实践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深入调研无锡非遗传承现状与公众认知。线上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投放电子问卷,广泛采集不同年龄层、地域人群对无锡非遗的认知与态度;线下扎根荡口古镇,实地走访王莘故居、华氏义庄等核心场所,通过面对面访谈与纸质问卷,系统收集游客、居民及商户的一手反馈。团队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并对数据进行了深度剖析,精准把握了无锡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及公众认知水平,基于调研洞察,团队优化了非遗宣传策略与活动方案,为后续精准化传播奠定基础。
▲图为团队在王莘纪念馆合影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荡口古镇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寻访非遗根脉 体悟吴韵悠长
团队首站探访谈村影剧院与吴歌传承馆。实践团队参观老式放映机、露天银幕,沉浸于80年代无锡街景的历史风貌。活动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建琴现场演绎吴歌。成员们认真聆听后,围绕吴歌在当代面临的传承挑战、潜在机遇以及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向传承人深入提问。通过交流,成员们对保护这类依托于口头表演的“活态”文化遗产的现实需求,以及探索其在旅游体验中延续的可能性,有了更直接的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吴歌传承人 通讯员 张玘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邀请群众填写关于吴歌的调查问卷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巧手活化技艺 传承古今匠心
实践脚步延伸至东北塘倪瓒纪念馆。实践团队为切身感受到“毫厘之间见真功”的工匠精神,沉浸式体验了非遗项目唐果子制作技艺。在师傅指导下,成员们运用三角棒、菊针等工具,精心制作出桃子、荷叶等造型的精致点心。非遗老师分享的创新愿景——将唐果子发展为可长久保存的艺术品,启发了大家对非遗活化路径的新思考。在过氏核微雕刻工作室,成员们惊叹于方寸间的精妙世界,并亲手尝试在果核上雕刻小葫芦。此行不仅让团队成员切身体验到无锡非遗的精湛技艺,更深刻认识到其蕴含的创新潜力。
▲图为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唐果子制作过程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图为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制作核微雕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非遗童学播芳华 社区课堂润童心
为深化文化传承实践,提升儿童非遗认知与传承力。“锡韵非遗 文明同行”小分队联合安西、润安社区深化系列体验活动。在安西社区,团队聚焦江南饮食文化,通过展示传统点心唐果子的制作技法、以及开展“非遗知识拼图”与“文明用餐竞答”互动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既传技艺,更育节约风尚。在润安社区紧扣“非遗与生活”,创新设计“垃圾分类大挑战”游戏,将环保理念融入非遗传承;同时组织儿童亲身体验漆扇制作,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传统工艺之美。活动以沉浸式互动深化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向社区小朋友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通讯员 张玘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小朋友制作漆扇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此次“锡韵润心,礼行致远”之旅,团队成员不仅近距离触摸了无锡深厚的非遗文化肌理,更在实践中深化了认知:每一件非遗作品、每一项古老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明密码。成员们认识到,将这些文化瑰宝融入现代生活与文明旅游推广,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是青年传承者的责任。他们期待将所见所感转化为行动,让锡韵悠长,让文明之风随“礼”而行,致远流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启铭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