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融入国防教育,数字技术点燃青春使命 ——华中农业大学赴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7 21: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琪、朱迅、张文超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2025年7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8人前往重庆市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开展研学调研与互动体验活动,深入了解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和国防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与传播路径。

沉浸体验,数字星火燃亮家国赤忱

走进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武器装备数字展示区。展区展示了我国各类主战装备的演进轨迹,包括陆军装甲车辆、海军舰艇模型以及空军战机等,充分展现了我国国防科技的飞跃式发展。

国防武器模型展示 蔡佳颖摄

循着参观动线,团队来到了不平等条约数字墙面前,墙面逐条展现了晚清以来列强强加于中国的屈辱条款,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警示。“当一条条条约从墙上浮现时,那种压迫感和耻辱感令人震撼。”实践团队成员张文超说道。正是在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中,大家更加坚定了投身强国建设、守护国家尊严的信念。

实践团队成员们参观不平等条约数字墙 朱迅摄

在潘教官的组织与讲解下,团队成员依次体验了多项融合科技与教育功能的互动项目。其中,以VR模拟登月的天宫一号项目尤为吸引人。戴上头显设备后,成员们伴随画面与声音的联动,亲历我国“嫦娥奔月”航天进程。从升空、入轨到着陆,全过程高度还原,不仅展示了我国航天工程的发展成就,也让成员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体会到科技强国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

实践团队成员们体验以VR模拟登月的天宫一号项目 蔡佳颖摄

在步枪激光打靶项目区,团队成员进行了实战感十足的射击训练。激光系统精准记录射击轨迹与命中率,配合电子反馈系统,使每一次扣动扳机都具备真实的打击感。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不仅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和沉浸度,也为军事教育注入了时代感和科技感。

实践团队成员陈浩体验步枪激光打靶 朱迅摄

“以前是听别人讲国防知识,这次是我们亲身上阵‘演练’,特别是在体验激光打靶项目时,耳边是战斗的音效,眼前是逼真的靶标,那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军人面对挑战时的专注与坚毅。”实践团队成员蔡佳颖表示,“这真是参与的是身体,共振的是灵魂。”

深度对话,技术赋能淬炼红岩精魂

体验结束后,实践团队对体验中心的军事教官毕浩进行了深入采访。毕教官介绍道,中心在构建数字化教育系统时,坚持“内容为本、科技为用、体验为王、闭环为要”的原则,深挖红色文化内核,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价值传递和精神唤醒。

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长期致力于探索数字技术在国防教育宣传中的应用,依托VR、AR、模拟互动等手段,打造出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国防教育场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次实践团队前来调研,正是希望借鉴该中心在数字化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思考此类技术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可能,特别是如何更有效地传播红岩精神。在谈及“如何用数字化方式更好传播红岩精神”时,体验中心军事教官毕浩表示:“我们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内容为本,科技为用。我们以红岩精神为内核,通过VR、AR、模拟互动等方式让精神具象化,让信仰变得可触、可悟。”他指出,数字化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叠加技术,而是要在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搭建起引导式体验路径,引发观众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共鸣与价值思考。

实践团队成员王小倩采访毕浩教官 蔡佳颖摄

谈及红岩精神在新时代传播路径时,毕教官表示:“我们正着力将数字国防中心打造为全市红色资源的联动枢纽,与红岩革命纪念馆、抗战遗址等形成互补,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系统化传播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青年不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传播方式的创新者。“红岩精神不应只是博物馆中的展品,更应借助技术走进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团成员陈浩认为,“这次体验让我看到技术传递精神的巨大力量。作为信息学院的学生,我们不仅仅是体验者,更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探索像VR叙事、互动游戏等新形式,用技术讲好红色故事,让精神之光在代码中延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文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