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薛茗月 石莹 胡忠涛 刘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月16日上午,神农架新华镇桃坪村“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里传来整齐洪亮的朗读声。这是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在完成前期家访调研后,开展的特色支教活动现场。此次活动通过场景化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红色文化浸润与硬笔书法训练相结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成长课。
图为家访学生张兴敏 黄景 摄
红色浸润:从“知”到“悟”,厚植爱国情
课堂伊始,历史学(师范)专业黄景以“‘穿越’成为红军战士”为主题开启红色文化教学。“红军的‘衣’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食’是难咽的青稞面甚至牛皮带,‘住’是雪洞草窝,‘行’是二万五千里的草鞋丈量……”她用学生们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场景。
图为黄景讲述爬雪山故事 胡颖 摄
在“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分享环节,志愿者黄景配合夸张的肢体动作演绎红军踏雪的蹒跚、陷草甸的挣扎,学生们屏息凝神,仿佛置身那段峥嵘岁月。“红军叔叔太勇敢了!”学生谷瑞琪听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后,攥着小拳头激动地说,“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过桥,就是为了让我们过好日子!”
笔墨筑基:从“姿”到“字”,规范书写力
“写字要像咱林区的竹子一样笔直,笔杆要像竹竿一样稳!”硬笔书法课堂上,志愿者黄景以学生们熟悉的意象开篇,讲解“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坐姿要领。针对普遍存在的握笔错误,她设计了“一寸距、二指捏、三指托”的口诀教学:“拇指食指像小夹子轻捏笔,中指托住笔杆,距离笔尖一寸才灵活。”
图为黄景示范握笔姿势 胡颖 摄
练习中,志愿者黄景逐桌巡视,用“房梁要平”比喻横画,用“小树要直”形容竖画,让笔法规范变得生动。“你看,横太斜就像房梁歪了,会塌哦!”她轻轻扶正学生的手腕,“这样运笔是不是省力多了?”学生张兴敏练完一页后惊喜地说:“原来握笔错了才累,现在写得又快又好看!”
支教结硕果:初心映山野,成长共绽放
“讲台虽小,却能照见教育的初心。”志愿者黄景的话道出了此次支教的意义。从红色故事里的精神传承,到笔墨纸间的习惯养成,湖大师范生用“场景化教学”“生活化类比”等专业方法,不仅填补了林区学生的学习短板,更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在山野间落地生根。
“孩子们现在不仅写字工整了,还总缠着我们讲红军故事呢!”托管班负责人张佳佳欣慰地说。红色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发芽,规范书写的习惯正在养成。而这些,正是教育为乡村孩子点亮未来的生动印证——让知识扎根乡土,让精神照亮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