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渐歇,陶香正浓!这些经柴火淬炼的陶瓷,带着泥土的本真与火焰的印记,正等待与你相遇。它们是自然的随性之作,是匠心的坚守之果,每一道纹路都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每一寸肌理都写满手工的温度。让我们一同走近,感受柴烧陶艺的独特魅力。
一、 柴烧陶艺的独特魅力:自然天成的孤品之作
▲图为柴烧窑
在陶瓷的世界里,柴烧工艺犹如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不用预设,全凭天成。这里的每一把壶、每一只杯,都是柴火与泥土碰撞的惊喜。
它们采用“裸烧”工艺,泥坯成型晾干后直接入窑,不施任何釉料,保留原始自然之色。烧制时,木材燃烧产生的灰烬飘落坯体,经高温自然形成釉色,或温润如玉,或斑驳古朴,每一道纹路、每一抹色泽都是随机的“意外”。16个半小时的连续烧制、1000℃以上高温维持,才能让柴火灰与陶土完美融合,最终的模样,是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碰撞。
正因如此,没有两把柴烧壶完全相同。有的带着火焰灼烧的粗犷肌理,有的裹着灰烬流淌的细腻光泽,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藏着自然的野趣与温度。这便是柴烧的魔力:你永远不知道开窑时会遇见怎样的惊喜。
二、 手工匠艺的温度:从拉坯到成型,每一步都是功夫
▲图为队员黎敏欣与刘江东老师访谈
这些陶瓷的诞生,离不开匠人的双手与耐心。从泥料到成品,少则数日,多则更久。匠人说:“并非越小的器型越难做好,也不一定非要追求‘完美’。”正是这份对手工的坚守,让每一件作品都带着人的温度,与机器生产大不相同。纯手工拉坯成型,一天最多完成几件,考验手腕的稳定与力度,每一个弧度都由手感把控。不依赖机器,凭手指塑形,没有固定的公式套路,也少了标准束缚,这种“随心所欲”给作品添多了几分质朴灵气。
三、 柴烧陶瓷的价值:不止于用,更是文化的载体
▲图为柴烧瓷器
这些柴烧陶瓷,既是实用的茶具,也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们曾在各类陶瓷展览中亮相,背后有行业协会的支持与推广,承载着传统陶艺的传承。判断一件柴烧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标准美”,而在于变化的丰富性:釉色流动越多、肌理层次越复杂,越显独特。
正如匠人所说:“粗泥的质感、柴火灰的釉色,甚至新手的‘不完美’,都是它的味道。”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陈列观赏,这些柴烧陶瓷都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自然、手艺与时间的故事——它们是泥土的重生,是火焰的馈赠,更是匠人对非遗技艺的默默守护。
撰文 |陈瀚
图片 | 邬思杨
审核 | 钟雪、黄律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律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