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 月 7 日至 9 日,山西电子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智启乡程团”实践团队,先后深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唐人居、汾城古建筑群及丁村遗址,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 “三下乡” 系列实践活动,在实地研学中触摸历史脉络,以青春之力传承文化薪火。
7 月 7 日,首站来到襄汾县唐人居,实践团队开启了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对于晋作家具 “一木一器” 的古法讲究。讲解员细致地从严苛选材、科学干燥处理到精准开榫凿卯进行介绍,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人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在榫卯技艺体验区,团队成员们亲手尝试了这一 “无钉无铆却坚不可摧” 的古老技艺,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此外,传统刺绣、竹编等非遗项目展示区同样令人驻足。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刺绣艺人
“触摸着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作品,才真正明白‘传承’二字的重量。”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主动成为非遗文化的宣传员,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7 月 8 日,在指导老师刘晋和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进襄汾县汾城镇,聚焦汾城古建筑群,探索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生路径。
对于汾城古建筑群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其整体布局延续了中国传统县级城市的建筑规制。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文庙大成殿的历史故事,为队员们打开了了解汾城的另一扇窗。
图为汾城古建筑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文庙大成殿
7 月 9 日,实践团队来到丁村遗址,实践队聚焦考古探索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开展在远古文明的发源地探寻黄河流域的文化根脉的调研。
在丁村民俗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器文物静静陈列在队员们面前,这些由 “丁村人” 制作的工具,虽历经万年,却依然能让队员们感受到远古先民的生存智慧。
“从打制石器到现代智能装备,人类对工具的创新从未止步,这正是‘制造’的初心所在。” 实践团队的队员们看着石器,联想到自身专业,感慨万千。
图为丁村民俗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丁村发展历史。
关于丁村遗址的形成背景与考古发掘历程,讲解员结合地质地貌特征,生动的讲解让队员们对 “地层学”“类型学” 等考古方法有了具象认知。队员们对 “文化根脉” 的理解愈发深刻。
此次丁村之行,通过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让大家意识到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队员们或许能结合自身专业将文物数字化进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宇琼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