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7月4日至7月7日,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漳浦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民族华侨中学,以“诗教润畲乡,文化筑同心”为主题、以普通话培训与文化课堂为核心,引经典进校园,开展“溯经典、书经典、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五类课程。实践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注入青春文化活力。
普语为基,沟通筑桥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涂敏华老师围绕 “热爱祖国母语,传承汉语文化” 这一主题,带领学生了解普通话的定义和特点。她还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案例,逐步探寻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在听说读写中纠正学生的声、韵、调。她着重向学生阐释,普通话不仅是各民族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促进汉畲文化交融的关键纽带。此外,实践队成员还围绕着音节三要素来开展趣味生动的普通话教学培训课程。她们通过辨析易混淆声母、绕口令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欢乐的互动过程中关注自身发音的规范性,以字音的准确性、词句的流畅性逐步提高语言表达。
图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涂敏华老师教授普通话基础
追溯文字,根脉相连
从汉字溯源中感悟文化厚重,实践队员刘梓璇、范冰燕以汉字为桥梁,通过动画短片、实物拓片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同时,她们精选“日”“木”等具代表性的汉字,通过不同时期的汉字结构、笔画的特点让学生对汉字的演变特点有初步的了解,说明汉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变,恰如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有学生表示:“甲骨文像画画一样,原来我们写的字藏着这么久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成员刘梓璇在介绍汉字历史演变
笔墨寄情,书写丹青
实践队员胡亚萍、张燕欣、许乔婧着重于“横、竖、撇、捺、钩、提”等基本笔画的教学,让学生们认识并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元素。她们以硬笔书法为教学载体,带领学生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将个人理解融入文字表达,同时她们强调写字要像人一样“站得稳”。学生们以经典作品为范本,在方格纸上一笔一划临摹,放慢速度,力求笔画稳重有力,在书写中不断磨练自己观察、专注和认真的态度。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讲解硬笔楷书的基本结构
诵读传情,同心共鸣
在普通话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实践队员罗嘉妮、李钰琳从“字音准确、节奏把控、情感递进”三方面展开训练,队员罗嘉妮以语调韵律、语气变化等为切入点,通过示范朗读,引经据典,巩固基础。李钰琳则以《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为载体,解析节奏,依字依句指导。课堂上,学生们从最初的小声跟读,到后来的分组朗诵,再到自愿上台展示,声音渐次洪亮,情感愈发饱满,在诵读中逐步体会文字背后的民族情谊。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示范朗读
弦歌古韵,诗乐相融
实践队员曾王渝、翁幸婷依托“唱经典”课程将古琴弦歌带进校园,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雅致与浪漫。队员曾王渝先以“区别古琴与古筝”的趣味活动为课程导入,详细介绍并展示了古琴。翁幸婷则重点讲解了《诗经·桃夭》的字词与思想内涵,以《诗经·桃夭》为范本用古琴弹奏其古朴旋律。在课堂中,学生们逐句学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理解诗句中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学生们在课后感叹道,原来古诗可以这么美。
图为实践队成员翁幸婷在教授弹奏古琴
演绎英魂,风骨昭彰
戏剧演绎是对经典的生动诠释。实践队员丘静雯、钟素芳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故事改编的剧本《词剑争鸣》为基础,带领畲乡学子演绎辛弃疾的生平事件。丘静雯负责指导学生精研台词细节,辅以动作训练打磨表演,钟素芳则引领学生挖掘角色的个性特征与心路历程。学生们认真琢磨台词语气、肢体动作,在角色中读懂了“爱国”与“担当”的分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讲解台词细节
此次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漳浦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以语言为桥、文化为魂,将推普与经典传承化作民族团结的纽带。畲乡学子在规范表达中筑牢沟通基石,在文化浸润中凝聚精神共识。这既是语言的共通,更是心灵的相契,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撒种子,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亚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