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将军足迹 感悟爱国精神 —— 河南理工大学学子参观沈丘县李鸣钟故居

发布时间:2025-07-16 20: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炜斌   阅读 85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卢佳乐 王乐乐 王炜斌)为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河南理工大学学子前往周口市沈丘县参观名将李鸣钟故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故居内丰富的展陈资料和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李鸣钟将军的戎马生涯和爱国情怀。

百年故居见峥嵘:在历史场景中触摸红色记忆

位于沈丘县槐店镇的李鸣钟故居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座兼具中原民居特色与革命纪念意义的四合院建筑。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踏入青砖灰瓦的院落,立刻被浓厚的红色氛围所感染。故居内陈列的百余件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系统展现了李鸣钟将军从热血青年到抗日英雄的一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参观李鸣钟故居。王乐乐 供图

李鸣钟(1887—1949),字晓东,河南沈丘人,他1909年毕业于新民陆军第二十镇随营学堂,与冯玉祥结识后,积极投身革命,参加了冯玉祥组织的武学研究会以及滦州起义。此后,他始终追随冯玉祥,在诸多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路从连长逐步升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他随冯玉祥秘密返回北京,参与包围总统府,发动北京政变;1926年6月被特派为全权代表前往广东与蒋介石和谭延闿接洽,筹备北伐;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抗日战争期间,尽管被当权者猜忌,未能带兵作战,但他仍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抗战,展现出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民族气节。展室内陈列着将军的军装、勋章、手稿等珍贵遗物,以及大量历史照片,生动还原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在“投笔从戎”展区,一封泛黄的家书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日寇侵我河山,男儿岂能苟安?愿效班超志,马革裹尸还!”这是李鸣钟放弃大学教职奔赴抗日前线时写给家人的绝笔信。“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实践团成员王炜斌感慨道。

李鸣钟将军是豫东抗日的重要将领,他在敌后游击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学们认真参观,不时驻足观看展板内容,对将军的爱国精神深感敬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李鸣钟生平展室。王乐乐 供图

军事文物展区:见证烽火岁月

从生平展室出来后,右转便进入军事文物展区。两台战争时期遗留的炮车格外引人注目,炮身虽已锈迹斑驳,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恢宏气势。据了解,这两台炮车曾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炮车。王乐乐 供图

参观结束后,河南理工大学实践团成员在故居前合影留念,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队长胡国强说道:“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学习,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希望同学们以李鸣钟将军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李鸣钟故居前合影留念。胡国强 供图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报国之志

“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这副挽联,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李鸣钟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历史,向来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李鸣钟将军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年轻一代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此次实践是红色材料之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落实“思政+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同学们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未来,河南理工大学的学子们将以此次参观为新的起点,把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在学习上,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生活中,秉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