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赋能非遗与红色文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6 16: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艺馨   阅读 80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5日,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系綦乡智慧行,语润中华兴民生”社会服务践行团深入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发挥外语专业优势,通过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打造红色场馆双语导览等实践行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架起传统技艺与红色精神传播的桥梁。

对话非遗传承人:百年技艺焕发新“声”

在永城镇文化服务中心,团队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传承人刘道荣。一把百年老唢呐、一段即兴合奏,让成员们沉浸式领略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刘道荣坦言:“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年轻人接棒。”团队创新运用抖音平台直播采访过程,获一万余次点赞,“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宝藏”等热评刷屏。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双语讲述红色故事:科技赋能精神传承

在王良同志纪念馆,团队结合外语专业优势,系统整理史料并制作双语导览音频。创新采用二维码矩阵技术,访客扫码即可便捷获取双语服务,让红色历史跨越语言障碍。成员彭敏玉表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青年学子的责任。”

(团队成员采访传承人刘道荣)

扎根乡土实践:知行合一振兴

从非遗工坊到革命故居,团队成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思考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队长吴丹总结道:“非遗与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双引擎’,外语人应当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团队计划将此次实践成果转化为多语种宣传素材,助力綦江文化“走出去”。

(团队成员阅读王良同志先进故事)

此次实践不仅是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的一次文化寻根,更是其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语言联通世界,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精彩的青春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艺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