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湘艳 王慧 屈云熙)当方言成为沟通的隔阂,当思念因语言难以传递,衡阳师范学院的一群青年用普通话,为乡村家庭架起了一座跨越距离与代沟的亲情桥梁!7月10日,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芙蓉学子寸草心计划——“金兴育禾,青苗向阳”乡村振兴推普实践服务团走进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金兴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亲情推普”专项行动,正在这里温暖上演。
(志愿者调研并教授村民使用普通话 龙炎拍摄)
实践团深入调研发现,金兴村超半数家庭深陷语言交流障碍的困境。浓重的方言差异,让留守老人在孩子与外出务工父母视频通话时,仿佛置身“语言孤岛”,满脸困惑;而孩子们在学校习得普通话后,与祖辈日常交流也频频“卡壳”,满心话语却难以准确表达。一位村民无奈感慨:“孩子和他爸打电话,嘴里冒出的新词我根本听不懂,想问问孩子学习咋样,都不知道从哪儿插话。”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乡村家庭的心酸与无奈。
(实践团成员教村民用普通话发语言 唐璐菲拍摄)
“听到孩子用普通话讲学校里的趣事,感觉孩子就在身边,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一位村民在反馈中难掩激动,简单的话语饱含着对这份“声音礼物”的珍视。实践团发起“亲情语音日记”活动,鼓励孩子和老人用普通话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孩子在学校获得的小奖状,还是老人种的第一颗白菜,都通过语音日记,定期发送给远方的家长。
实践团还为每户家庭精心准备了《亲情普通话实用手册》,手册中涵盖了日常问候、健康关怀、生活琐事等实用语句,方便村民随时学习查阅。金兴村的村民们纷纷表示,这些实用又贴心的学习方式,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再磕磕绊绊,亲情也在一句句普通话的交流中愈发深厚。
普通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连接乡村家庭情感的纽带。此次推普行动是湖南省语言文字推普基地(衡阳师范学院)与实践团服务乡村教育、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实践。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乡村语言教育需求,让更多乡村家庭在普通话的助力下,实现温暖对话,让爱不再因语言而“迷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子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