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月8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青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眉山市青神县,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的深度实践活动。团队以”五个一”项目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体验、创新性转化、多元化传播等方式,探索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青春路径。
一场文化传承的深度对话
团队深入青神竹艺文化生态圈,构建起“大师-学子-群众”的立体化传承体系。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德明工作室,青年学子们不仅系统学习了青神竹编600余年的发展脉络,更围绕“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转化”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研讨。张德明大师指出:“非遗传承需要守正创新,青年人的跨界思维为传统技艺打开了新视野。”团队据此提出的竹编文创书签、可拆卸竹艺装置等10余套设计方案,已有3项进入企业打样阶段。“竹编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国人‘以竹明志’的精神符号。”团队成员沈同学在志愿服务日志中写道。通过沉浸式体验,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保护的时代意义。
一次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
在青神县花园社区,团队创新打造“非遗+”特色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非遗+美育”开设扎染、泥塑、剪纸等传统工艺课程,让留守儿童在48个课时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首创“非遗+安全教育”模式,将防溺水、防诈骗知识融入竹编儿歌创作,以情景剧形式开展教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安全教育的有机融合。社区党总支书记唐书记表示:“这种寓教于艺的方式,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7月7日,团队与花园社区共建的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校地合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迈入新阶段。
一趟红色文化的寻根之旅
团队将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在红色西山教育基地开展“非遗里的红色记忆”专题研学。通过梳理青神竹编在革命时期为地下工作提供掩护的历史,挖掘非遗技艺中蕴含的“竹之七德”精神,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青衣康养中心,青年学子与老人们共唱红歌,以歌声传递红色精神,用陪伴温暖银龄群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李同学感慨道:“就像竹编需要经纬交织,文化传承也需要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
一套创新转化的实践方案
团队立足地方发展需求,构建“调研-设计-孵化”的完整服务链条。通过走访竹艺博物馆,探寻竹艺文化,为青神竹编设计了“青小竹”IP形象,将竹编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拟应用于社区文创产品开发;与四川嘉熙竹木有限公司共建的“青创工坊”,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平台。这种“政校企社”四方联动模式,探索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次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
团队践行“非遗为民”理念,开展多层次文化服务。在青神国际竹艺城,承担接待活动;在社区,组织“非遗体验日”活动,吸引50余名儿童参与;向高台镇共和学堂捐赠非遗漆扇教学工具包30套,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这些举措让非遗从“庙堂之高”走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此次实践是高校青年参与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写照。团队以非遗为媒,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创新驱动与服务社会的多元统一,交出了一份“坚守文化根脉、绽放青春光彩”的合格答卷。未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青春行”品牌建设,搭建更广阔的文化实践平台,让青年学子在传承中华文脉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绚丽篇章。(通讯员:卢梦霖 段艳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