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VR遇见红色故居——湖南一师马院学子数字化解码宁乡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15 1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红 尚文萱 刘梓璇   阅读 69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78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传承 薪火同行”志愿服务队带着 VR 设备,走进宁乡市沙田乡的何叔衡故居和谢觉哉故居,开启了一场融合数字技术与红色教育的创新实践。实践团队的成员用“Z世代”特有的方式,在革命旧址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数字对话”。

图为志愿服务队在何叔衡故居留影   在何叔衡故居,队员们运用8K超高清VR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建模。通过微距镜头,书桌边缘的磨损痕迹、油灯底座使用印记等细节被放大呈现。这些日常痕迹让队员们得以想象,这位“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驱,曾如何在油灯下构思救国方案,如何在这间屋子里与乡亲们畅谈理想。光影流转间,镜头定格在墙上的标语“叔翁办事,可担大局”,字句间无声诉说着先辈的家国担当。这些被数字技术捕捉的微观痕迹,不再是静态的历史遗存,而是成为可追溯、可解读、可共鸣的 “精神密码”。

图为队员们对革命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建模

在谢觉哉故居,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从青瓦覆盖的坡屋顶掠过,将故居景致尽收眼底。无人机捕捉的不仅是建筑形态,更是红色精神的空间载体。队员们还将在VR全景模型中标注出谢觉哉当年下乡普法的具体站点,从而能让观看者直观感受到“法规为民”的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地延续。无人机的镜头让红色资源有了“空间记忆”,当青年在虚拟院落里“行走”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建筑的轮廓,更是一位革命者用脚步丈量民生的赤诚。

这场以数字技术为媒的红色文化探索实践,不仅创新了革命精神传承的现代表达,更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据团队指导老师介绍,此次数字化实践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旨在构建“红色资源数字转化体系”:一方面,通过VR技术,将不可移动的故居建筑、易损耗的文物史料转化为永久保存的数字资产,解决传统红色资源传播中的时空限制与保护压力;另一方面,依托VR交互、数字藏品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文化从“被动参观”变为“主动参与”,从“线下教育”延伸至“线上渗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