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研学淬初心 井冈精神引前行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省井冈山

发布时间:2025-07-14 23: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佳怡 许祥瑞 刘宝元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许祥瑞、刘宝元) 七月的井冈山,苍松翠柏间浸润革命历史的厚重,云霞流转中激荡时代精神的回响。7月5日至10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这片红色热土,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体验”等形式,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启程:历史深处的精神启蒙

7月5日傍晚,在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综合楼307教室,一堂“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为此次培训拉开序幕。红色绸缎上的笔迹勾勒出队伍品格,队员们仿佛见证毛泽东同志完成“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许祥瑞说道:“三湾改编让队员们读懂了‘信仰’二字的千钧重量。”

7月6日上午,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培训处副处长肖小军老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课开讲。他多维度剖析“历史选择了井冈山”的必然,以1928年朱毛会师阐释其战略意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是主动的战略突围,是思想上的觉醒。”这番话让队员们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专题课程学习 崔科凡摄

下午,实践团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108级台阶似跨越时空的阶梯,“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碑文熠熠生辉。敬献花篮时,学员代表抚平缎带褶皱;默哀时,山风与啜泣交织,满是追思。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会师示意图上的红箭头、锈迹斑斑的红军徽章、泛黄的《井冈山土地法》抄本……这些沉默的展品,早已把初心二字刻进了每一位队员的心里。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参观 崔科凡摄

夜幕降临,“歌声中的红色记忆”教学中,“红米饭南瓜汤”“映山红”的旋律铺展革命岁月。公共管理学院行管2302班崔科凡说:“红歌是井冈山精神的红色密码,传唱的是英烈的赤诚信仰。”

深研:历史现场的精神淬炼

7月7日,正值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实践队员们在历史回望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大井朱毛旧居,满是弹孔的丁字形残墙见证了1929年井冈山失守后的浩劫。队员触摸弹痕,仿佛感受炮火灼热。毛主席坐过的读书石、长青树,从烽火岁月走来,诉说当年的苦难与艰辛。

荆竹山雷打石旁,实践队员们宣读制定的队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仿佛与当年红军严明纪律产生跨时空的呼应。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叶雅萍说:“这是对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图为实践队员在商议制定队内纪律 崔科凡摄

下午的家风课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老师念着弟弟赵建军烈士的笔记:“在建设伟大共产主义的事业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她补充说:“父亲说家风是做出来的,家里六个孩子,成年后都穿上了军装,弟弟赵建军更是用生命践行了对祖国的誓言。”听后,实践队员们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践行:沉浸式体验中的信仰传承

7月8日,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纪念馆里,张子清师长把食盐让给重伤员的故事感人至深。展柜中的草药、镊子、陶罐,诉说艰苦奋斗的篇章。小井烈士墓前,130余名重伤员的牺牲令人痛心,实践队员们肃立为烈士们默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小井红军医院学习 尤淇摄

草鞋课堂让艰苦奋斗精神可触可感。本科生院2023级张之洞班原佩佩感慨:“一根稻草拧成绳能承重,一双草鞋支撑红军长征,这是对井冈山精神最好的体悟。”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编红军草鞋 尤淇摄

新篇:红土新貌中的精神延续

7月9日,队员们背负行囊踏入蜿蜒山径,开启“红军的一天”急行军体验:在荆棘丛生的小道上搜寻模拟哨点,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辨别草药。到达坝上村后,队员们在老乡的指导下制作“红军餐”。大家分工协作,杂粮饭、野菜汤吃出军民协作、艰苦奋斗的味道。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厨房忙碌 许祥瑞摄

7月10日,随着结业式的圆满落幕,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正式画上句点。离别的清晨,实践队员们再次回望这片土地,他们深知,这趟红色之旅播撒下的精神火种,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以蓬勃的生命力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井冈山的故事,也将在一代代青年的传承与践行中,焕发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佳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