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暖集美:“八闽心链,润泽山海”实践队双线守护“一老一小”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5-07-14 17: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盈盈、林晴天、柯珖、季楠、林诗妍、郭俏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黄盈盈、林晴天、柯珖、郭俏)厦门医学院“八闽心链·润泽山海”三下乡实践队于7月5日和7月7日在厦门市集美区双线发力,分别走进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与集美区灌口镇三社村,开展“黏土漂流瓶”代际互动活动与"童心向海·心灵扬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计划主题活动。为老年群体与乡村儿童送去温暖陪伴与心灵支持,深化医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助力搭建心灵桥梁。

乡村中的心灵扬帆:童趣活动赋能成长

在7月5日的三社村,一场心灵之旅正启航。实践队通过趣味活动引导儿童探索自我与管理情绪。在“情绪调色盘”环节中,实践队队员蓝子欣讲解、队员柯珖演示不织布姓名贴制作。孩子们专注裁剪首字母,拼贴个性标识。站上讲台自我介绍并阐述设计理念时,掌声印证了他们增长的自信。“动手做姓名贴让我更认识自己了!”一位孩子分享道。随后的心理健康宣讲以海洋动画引入“情绪信号灯”概念,蓝子欣带领孩子诵读能量口诀:“我的情绪是暂时的天气”“说出感受是勇敢的小船长”“求助是找到灯塔的智慧”。手绘的“情绪减压赋能扇”更成为调节心情的实用工具。

图为实践队队员蓝子欣与三社村孩子们讲解情绪色彩互动环节。郭俏 供图

深化情绪认知的“心情画布”DIY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制作双面情绪图谱:一面拼贴“他人看到的情绪”,一面设计“内心真实感受”。在实践队队员协助下,他们将图案粘贴于画框,动态展示情绪变化。分享环节中,孩子们踊跃表达创作思路,在互动中学会接纳自我,在交流中收获喜悦,从实践中发掘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情感。

图为三社村孩子们与姓名贴成品合影。郭俏 供图

医院里的温情漂流:黏土瓶载代际心语

7月7日,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活动室内整齐摆放着彩色黏土、贝壳、亮片等材料。面对老年患者,实践队队员贴心将黏土揉至适宜软硬度,采用“示范-引导-协助”三步法,队员们耐心指导老人制作黏土漂流瓶。59岁的爷爷起初有些忐忑:“老人家老了,动手不行咯。”实践队队员蔡思宇用方言暖心鼓励:“不会啊,爷爷做的很好看!”随着彩泥在瓶身铺展,老人逐渐放松,主动询问队员学业情况,分享往昔岁月。欢声笑语中,指尖的温度消融了初见的陌生。

图为实践队队队员讲解制作漂流瓶步骤。郭俏 供图

漂流瓶成型后,进入“瓶中信”环节。队员们协助书写不便的老人在彩纸上写下朴实话语:“愿家人平安”“希望没有病痛”。年轻学子也郑重写下祝福:“愿爷爷奶奶常展笑颜”“学成守护健康”。承载双向心愿的纸条被轻轻卷起,封存于瓶中,成为跨越年龄的温情信物。

图为老人漂流瓶作品与实践队队旗合影  郭俏 供图

双向赋能:青春实践书写医者仁心

在与老年人和乡村儿童跨时空的交际下,实践队队员感悟道:“医学不仅是治病,更是传递温暖。‘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的能量。”此次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带来了快乐与成长,也为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为构建和谐乡村氛围贡献了青春力量;同时通过代际交流,不仅为老人们送来情感支持,年轻医学生收获了宝贵的人文教育。这些温暖的互动瞬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医者仁心、润泽山海的真谛,也为年轻医学生的职业成长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力量。

图为三社村孩子们与实践队及三社村村民居委会工作人员合影。郭俏 供图

两场活动均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完成,形成“医院-学校-社区”专业联动模式。黏土瓶中的心愿与儿童画布上的色彩,共同勾勒出集美区“一老一小”心理健康关怀的温暖图景。厦门医学院“八闽心链,润泽山海”实践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基层,用专业知识与赤诚之心,守护更多需要关爱的群体,让青春力量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闪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晴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