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寻甬城红迹,承抗战英魂”红色印迹党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海防遗迹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招宝山作为宁波重要的海防要塞,见证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团队成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挖掘海防遗迹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
7月11日,团队从学校北区出发,开始了宁波市招宝山海防遗址的调研之旅。
▲图为团队出发前拍摄
探访海防遗址,重温峥嵘岁月
招宝山海防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地处甬江出海口,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便是浙东重要的军事要塞,是“海上长城”的重要一环。这里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的抗倭斗争、鸦片战争时期的定海保卫战,还记录了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英勇事迹。团队成员们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先后参观了威远城、安远炮台等历史遗迹。一路上,成员们仔细观察每一处遗迹细节,深刻感受到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为镇海口海防遗址
威远城由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卢镗于嘉靖三十九年亲自督办修建,是当时浙东沿海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抵御倭寇侵扰、拱卫宁波府城安全。城内设有瞭望台、兵营、火药库等设施,城墙以条石砌筑,坚固厚实,曾多次在抗倭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硝烟已经散尽,城墙斑驳,古炮台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图为威远城
安远炮台建于清光绪十三年,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核心组成部分。该炮台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期间扩建,经历了抗法、抗日等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深入了解其在抗击外敌时的重要作用,追忆着清末年间中国军民在此与侵略者展开的激烈战斗,感受着先辈们为守护家园而展现出的无畏勇气。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安远炮台
深入群众调研,倾听时代回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公众对海防文化与红色教育的认知程度,实践团队还在招宝山景区及周边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游客群体。
一位来自杭州的老年游客感慨地说:“我年轻时就来过招宝山,今天带着孙子一起来,就是想让他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一位学生表示:“作为一名中学生,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宁波的海防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英雄先烈。这段历史也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责任。”不少家长表示,愿意定期带孩子参观此类红色文化遗址,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第一手的社会认知数据,也更加坚定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信心和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游客时拍摄
录制微党课,讲好红色故事
为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力,实践团队在招宝山海防遗迹精心录制了一堂微党课。课程由学生党员王程凯主讲,围绕“海防精神与新时代青年担当”展开,结合招宝山海防遗迹的历史背景,讲述了历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课程以多处重要海防遗址为背景,通过实地讲解、史料展示与情景还原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团队希望通过这堂微党课,以青年视角讲述红色历史,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意识,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勇担使命。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这段珍贵的历史,让更多人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录制微党课
“录制《山海铸忠魂:招宝山下的红色守望》微党课的过程,是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当指尖抚过古炮台弹痕,当‘宁可前进一步死’的誓言重现,我深感一堂优秀的党课应让历史自己‘说话’。招宝山如‘活着的纪念碑’,从锈蚀炮管到现代港口,‘红色基因’具象化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挺立的脊梁。招宝山顶我们年轻党员坚毅的面庞,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
——学生第三党支部预备党员 王程凯
总结与感悟
此次招宝山海防遗迹调研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互动调研以及思想引领等多种形式,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宁波的海防历史。置身于海防历史遗址之中,成员们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峥嵘岁月的认知,更在心灵深处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这是一次触摸历史、铭记英烈的探寻之旅,更是一次回望初心、坚定信念的回归之旅。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结束时拍摄
文字|徐米拉
图片|陈志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志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