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遇非遗,探寻药都——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药香筑梦,祁光同行”团队赋能中医药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4 15: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党梦楠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康养熟地,当归安国;千年盛世,药香袅袅。近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药香筑梦,祁光同行”实践团成员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开展以“药香浸非遗,匠心筑安国”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调研活动,溯源安国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走访当地多位非遗传承人和研学中医药手工技艺等,用心守护、深入发掘、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中医药学这门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安国同仁堂博物馆前合影

“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安国古称“祁州”,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天下第一药市”和“千年药都”之称。2006年,“安国药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的热情引领与细致讲解下,实践团成员循着安国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脉络,先后走进同仁堂博物馆、安客堂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药博园和数字中药都等标志性场所,同时探访了药王庙、关汉卿纪念馆以及毛主席视察安国纪念馆、晋察冀军区机关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和晋察冀边区银行筹备处旧址博物馆。一路走来,实践团成员于古建与展馆间寻迹祁州药香,在岁月沉淀与时代新貌中探秘药都文化的发展肌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中药材种植讲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安国中药发展讲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安国中药发展讲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密码,是时光淬炼的生活智慧。安国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举措频出,成效显著,2024年已成功认证县级第一批13家非遗工坊。实践团成员以“榫卯巧构药柜手,文脉赓续百草香”、“药食巧配膳食韵,薪火传承济世芳”、“金丝巧缕花丝作,薪火相传万象辉”和“一揉一烤烧饼艺,烟火传承十里香”为主题,分别走访了“万隆中药柜非遗工坊”、“安国药膳祁膳坊非遗工坊”、“花丝镶嵌非遗工坊”和“祁饼香马蹄烧饼非遗工坊”,并采访了“保定工匠”刘俊燕、“安国药膳研究所”所长刘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涛和“河北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吴博超。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中药柜非遗传承人刘俊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安国药膳祁遗工坊负责人刘朋

“非遗唯有主动‘亲近大众’,才能愈发‘惹人喜爱’。”这是实践团成员此次文化之行最深刻的感悟。非遗传承人并未墨守成规,而是主动走出固守的天地,让古老技艺贴近生活、融入时代。刘俊燕深知榫卯中药柜所处的细分领域发展缓慢、创新艰难,多次奔赴杭州学习前沿AI智能知识,巧妙地将新技术与传统榫卯工艺相融合,成功研发出兼具文化底蕴、美观性和实用性的九龙药柜;刘朋团队根据时令变化研制药膳新菜品。他们巧妙地将石斛、山药等药食同源的食材与糖水相结合,以药膳为媒,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刘涛将传统花丝镶嵌手艺应用于影视创作领域,例如《甄嬛传》中的部分头饰便出自其团队之手;吴博超则通过坚守传统工艺,唤醒了安国人对于马蹄烧饼的味觉记忆与乡愁情感。实践团成员以“药香”为切入点,以“匠心”为连接纽带,在文化传承现场清晰观察到传统与未来的交汇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刘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马蹄烧饼非遗传承人吴博超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大门口的这副对联,已流传百年,道尽中医药行业的坚守与匠心。中医药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手艺,正是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中药材手工切制、中药画制作、中医按摩等项目,并经称量、碾药、捣药、装药等步骤制作了香囊和艾草锤,于实践中感悟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炮制中药山楂丸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中医古法按摩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制作中药画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中药香囊

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及“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医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短暂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只是开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利用、研究创新与传播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更有义务和责任扛起传承发展的时代大旗,在坚守中医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新兴理念与产业模式,善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与影响力,以青春之力助推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焕发璀璨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党梦楠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