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中,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三下乡队伍——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在任弼时纪念馆以公众号推文与视频创作之力,为馆内精美的文创产品搭建起通向大众的桥梁,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红色知识。
踏入任弼时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任弼时同志的英勇事迹和骆驼精神的深刻内涵。而那些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更是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
首先是文房四宝,它堪称精神的图腾。那岳州古笔,凝聚着非遗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根笔毫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兰花砚台上,任弼时同志手绘的清雅兰花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他高洁的品格与淡泊的情怀;骆驼笔架,由黄铜淬炼而成,将任弼时同志“骆驼精神”的坚韧与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而礼盒中暗藏的纪念馆建筑与故里剪影,更是将思乡之情与爱国之志完美融合,让人在笔墨纸砚间,感受到信仰的磅礴力量,仿佛流淌的星河,照亮我们的心灵。
(图为任弼时纪念馆“文房四宝”展示图 黄健 摄)
再看那纪念币,它是一枚时光的勋章。以青铜为底,浮雕工艺让弼时同志坚毅的侧影与燎原星火跃然其上。每一道线条,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枚币,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年轮”,它不仅仅是一枚纪念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让我们在凝视它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话。
(图为任弼时纪念馆纪念币展示图 黄健 摄)
还有那棉麻质地的帆布袋,素朴中蕴含着深意。上面印染的纪念馆轮廓,仿佛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把革命足迹背在肩上,让红色故事随行远方”,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日常用品,而是红色信仰的移动载体,让我们在行走间,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让红色基因在生活的点滴中得以传承。
(图为任弼时纪念馆帆布袋展示图 刘诗灿 摄)
为了让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红色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精心策划公众号推文,用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任弼时纪念馆的文创产品一一展示给大众。双线并进,用青春的智慧与力量,点燃文创之光。
(图为志愿者编辑文创公众号推文 易大耀 摄)
当文案在屏幕上绽放出思想之花,当视频将红色记忆织成光影绸缎,“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正用他们的行动搭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文物与大众的桥梁。他们让沉睡的文物在新时代的掌心苏醒,让骆驼精神走进烟火人间,融入我们的生活。
(图为志愿者剪辑文创视频 易大耀 摄)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对任弼时同志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骆驼精神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红色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一位志愿者感慨地说:“以前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比较片面,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真正走进了红色历史,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用新媒体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
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的这次行动,不仅让任弼时纪念馆的文创产品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任弼时同志的事迹和骆驼精神。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红色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吴杨军、易大耀、黄健
指导老师;夏红玉
一审:陈晨
二审:易大耀
三审:夏红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