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种进乡野,让青春扎根泥土 ——“助力课业辅导,深耕基层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13 22: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怡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 月的宁乡市夏铎铺镇兴旺村,蝉鸣里藏着燥热,也藏着一群年轻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7 月 8 日,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绿意赋能”公益服务团踏着晨露而来,与兴旺村村民委员会并肩,在这片土地上写下 "课业辅导" 与 "基层实践" 的青春注脚。

▲图为团队与学生们合影

教室里的光:知识像溪水漫进心田

“太阳能板为什么能发电?”小学课堂上,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小手,眼里闪着好奇的光。志愿者们蹲在孩子们中间,用画着太阳和电池的简笔画作答,原本抽象的能源知识,就这样顺着笑声流进孩子们心里。那天,他们按年龄分成两个班级:小学班从趣味能源课起步,一笔一画立下班规;初中班先上用火用电安全课,志愿者结合乡村生活场景,细细讲解电线老化的隐患、湿手触碰插座的风险,一个个安全细节被孩子们认真记在笔记本上。

折纸课的纸飞机从教室飞向走廊,带着孩子们的欢呼。7 月 9 日的小学班更热闹了,加分鼓励制成了 "魔法"—— 回答对一个百科问题,就能在积分榜上贴颗星星。"夏天扇扇子为什么会觉得凉快?" 抢答声此起彼伏,连平时害羞的孩子都涨红了脸举手。有个男孩抢着说:"是因为扇子把热气扇走了!" 志愿者笑着补充:"还有汗水蒸发会带走热量哦",教室里立刻响起 "原来是这样" 的小声议论。初中班的近代史课上,志愿者讲到 "九一八事变" 时,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有个男孩在笔记本上写下:"我要好好学习,保护国家。"

物理实验课的导线连接着好奇与向往。当孩子们亲手让小灯泡亮起时,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原来电是沿着线跑的!" 一个男孩反复拆装电路,额角的汗珠映着灯光,像撒了把星星。7 月 10 日,小学班的百科课堂变成了 "十万个为什么" 现场:“鲨鱼为什么不睡觉?”“ 细菌都是坏的吗?”志愿者们被围在中间,答得口干舌燥,心里却甜丝丝的。安全教育课上,“哪些地方不能玩火 ” 的抢答,让安全意识悄悄住进孩子们心里。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同学们做“电力迷宫”实验

初中部的能源科普课上,“什么是清洁能源” 的讨论热烈得像场辩论赛;《肖申克的救赎》放映结束后,有个女生小声说:“我也要像安迪一样,永远不放弃希望。” 这些瞬间,像种子落进泥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芽,但一定在悄悄生长。

田埂上的课:基层故事教会青春成长

"秸秆禁烧,利国利民,还能肥田……"7 月 8 日下午,兴旺村的乡间小路上,李书记的车载广播一遍遍回响。宣传间隙,李书记带着志愿者们走向村东头的一片水稻田。稻穗刚抽芽,风过处泛起浅浅的绿浪。“这地原是村西头一户人家的,男主人得了白血病,下不了地,家里也拿不出治病钱。” 李书记蹲下身拨了拨稻叶,指尖沾着泥土,“后来走了土地转让,我来包干种着,收了粮食先顾着他家的药费。” 田里的水映着他的身影,和远处的炊烟缠在一起,志愿者们忽然懂了,基层工作的温度,就藏在这样的田埂上。

▲图为李书记带领团队成员下乡学习

走访村里的工厂时,志愿者们看到了乡村的另一种模样:农产品加工厂的太阳能烘干设备转得欢,电子配件厂里,几位阿姨正熟练地组装零件。“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顾娃。” 一位女工的话,让 "乡村振兴" 四个字有了温度。

7 月 10 日的土地延包现场,志愿者们成了 "政策翻译官"。面对村民 “延包后地还是我的吗” 的疑问,他们蹲在田埂边,拿着政策宣传单一点点解释。有位大爷听力不好,志愿者就放慢语速,连说带比划,直到大爷笑着点头:“晓得了,晓得了。”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汗水浸湿的衣衫,是青春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

▲图为“土地延包”政策宣传现场

未完待续的约定:青春实践在路上

总结会上,李书记翻着志愿者们记录的实践日志,指着其中一页说:“你们记的这些秸秆禁烧宣传要点、孩子的学习难点,都是接下来能接着做的事。” 志愿者们把三天的收获整理成厚厚的笔记:哪些孩子需要重点辅导数学,村里的工厂在节能技术上有哪些需求,土地延包工作中村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记录,将成为下一阶段实践的起点。

这场持续几天的初期实践,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孩子们心里漾起求知的涟漪,也让志愿者们对“基层”有了更鲜活的理解。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晒黑的皮肤、磨破的鞋,更有对乡村的牵挂与接下来的计划。青春的实践从不停留于初见,那些在兴旺村播下的种子,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扎根、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