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学子探访皖北综合试验站,解码“四良协同”科技兴农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3 22: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国良   阅读 44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上旬,安徽农业大学“心系三农,情暖乡村”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奔赴宿州市埇桥区,走进皖北综合试验站,聚焦“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四良协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科技兴农深度调研。实践团成员不仅带着专业知识,更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热忱。在试验站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深入600亩试验示范基地、走访周边合作社及种植大户,通过科普宣传、实地调研、主题宣讲等方式,系统解析该模式如何以科技创新激活农业生产潜能,为皖北地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埇桥方案”。

良种培育:荃银种业的“芯片”力量

实践团一行来到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育种车间和种植基地,成员们详细了解良种培育的全过程。科研人员介绍,公司培育的系列小麦、玉米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已在皖北地区广泛推广。实践团成员们还仔细观察不同种子品种的长势、籽粒形态,向科研人员询问育种技术难点和品种改良方向,记录了各品种的产量、适应性等关键数据。

成员们随后走访了种植大户,在其田里看到生长旺盛“皖黄506”大豆。成员们一边帮着农户整理农田,一边与农户交流。“这个大豆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您觉得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如果让您向其他农户推荐,您会重点强调哪些优势?”农户笑着说:“这品种是试验站筛选的,蛋白含量比普通大豆高3个百分点,收购价每斤多卖2毛,技术员每周都来指导,测土配方施肥让化肥用得明明白白,光这一项每亩就省20块。”成员们把这些信息详细记录下来,还帮农户算了一笔经济账,让农户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收益。

良法推广:科普与调研并行

在良法推广方面,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政策科普宣传和大调研活动。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向农户发放 “四良协同” 技术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等良法知识。走到一位种植 40 亩地的农户家地里时,成员们看到农户正操作着柴油机和水泵,将井水抽到可移动的喷灌设备进行局部浇水。“叔叔,您这浇水设备看着挺实用啊,用着方便不?” 成员们上前问道。叔叔停下手的活,笑着说:“方便得很嘞!这设备成本低,一个才 40 块,喷洒范围直径能有 20 米,我一共整了八个,浇这 40 亩地省心多啦。到时候秋收,收割机开进来快得很!” 成员们认真记录下设备使用情况和农户的反馈,还帮着检查了喷灌设备的运行状态。

接着,成员们又来到金圩孜桥,看到另一位农户正从汴河的水渠里抽水到大号塑料袋中,上前询问才得知,大爷正在准备用三轮车运到坡地旁增压浇水,一次只能浇半分地。“大爷,您这浇水挺费劲吧?有没有想过试试更省力的方法?” 一位成员关切地问。

农户擦了擦汗说:“没办法啊,这坡地不好弄,只能这么一点点浇。你们说的那些新方法,我也想试试,就是不知道咋弄,这地又小又陡,怕本钱高。” 成员们赶紧拿出手册,指着上面的节水灌溉示意图,耐心讲解适合坡地的灌溉方式,还记下了农户的需求,说会把这些情况反馈给试验站的技术人员。

良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底色”保障

在埇桥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连片的田块平整开阔,灌排沟渠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实践团成员沿着田埂行走,查看土壤质地、灌溉设施和田间管理情况。他们向技术人员了解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并参与高标准农田土壤检测与设施维护工作。

良机赋能:农机与智能的“双翼”驱动

实践团成员在试验站农机库参观并体验了农业机械操作与智能设备应用,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农业机械在播、种、管、收全流程中的应用。在专家的指导下,成员们小心翼翼地驾驶拖拉机在田间行驶,感受现代化农机的便捷与高效。技术人员还现场演示了农田监测无人机的操作流程,成员们认真观看并记录相关参数。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过去200亩地要5个人忙一周,现在智能机两天搞定,人工成本降了一半。”

实践成员注意到,基地内土壤墒情站、虫情检测仪等30余套智能设备形成监测网络,与智慧农业云平台联动。他们主动协助技术人员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帮忙传输和整理监测数据。“这就是‘良田’与‘良机’的结合,通过成员们整理的数据,能更清晰地看到这种模式的优势。”技术人员对成员们的帮助给予了肯定。

实践感悟: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几天的实践像一场生动的“田间课堂”,让课本上的“四良协同”从理论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当看到试验站里科研人员蹲守田埂记录数据的专注,听到农户捧着测产单念叨“多亏了你们教的技术”,触摸到智能设备屏幕上跳动的土壤墒情数据,成员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兴农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从“一粒种子”到“一方良田”、从“一台农机”到“一张云网”的系统工程。

“脚沾泥土,心连三农;科技兴农,青春有我!”这是实践团共同的心声。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一笔一笔去描绘,而作为新时代的农机学子,未来将肩负起兴农重任,用专业知识为更多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撰写:洪苹果 朱如意

拍摄:张陈钰 朱子健 周扬

审核:翟施程 张思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国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