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奔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上方村展开实践调研。自溧水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上方村的乡村面貌和村民们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在农学院肖浏骏副教授、专职团干部杨宸宇的指导下,实践团探寻上方村“千万工程”实施前后乡村风貌的变化,通过对当地村民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记录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
“这几年村里道路的改善是最大的!”在村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夏叔叔对实践团道出了最朴实的感受。曾经尘土飞扬的水泥路,如今已被平整的柏油马路取代,实现了从“灰”到“黑”的品质跃升,成为上方村焕然一新的缩影。
图为上方村乡村风貌
行走村中,实践团感受到:分类垃圾桶有序布设,生态墙绘点缀白墙黛瓦,健身文娱设施触手可及,昆虫生态园、博物馆更添科普趣味。完善的医疗教育网络、定期的健康讲座,与“垃圾分类”、“乡村振兴”的醒目标语一同,勾勒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乡村图景。
当实践团成员问及村中特色,一位村民自豪地指向葫芦坝:“世界昆虫邮票博物馆、特色民宿和农家乐,是我们亮丽的风景线。”上方村立足资源禀赋,正全力打造多元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世界昆虫邮票博物馆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世界游客好奇的目光;特色民宿与农家乐在葫芦坝畔兴起,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同时,村里深耕特色种植:碧螺春茶叶清香四溢,优质大米是餐桌上的保障,而那份带着浓浓“上方村味儿”的传统手工红薯粉丝,更是承载着乡愁的独特风味。这些产业共同构成了上方村乡村振兴的经济引擎。
图为实践团在上方村养老服务中心展开问卷调研
然而,描绘美好图景的同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样清晰: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市场竞争激烈成为前行的羁绊。村民热切期盼农科学子能够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同时也期待青年才俊能为乡村旅游出谋划策,为产业腾飞注入智慧动能,让乡村的“亮丽风景线”真正转化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
实践团走进塘窦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负责人武爷爷展开采访。79岁的党员武爷爷已在此耕耘七载,他悉心回答了实践团成员的疑问。在回答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这一问题时,武爷爷坚定讲道:“要重视农业,把农业搞上去!”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六百余亩,秋冬种麦,春夏插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无人机精准播撒种子与肥料,收割机高效作业,秸秆科学还田。
图为实践团走访塘窦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武爷爷细细算起“科技种田账”:水稻亩产超千斤,种子约22元/斤,复合肥追施数次,国家补贴部分农药……尽管机械大幅解放了劳力,但合作社仍面临“银发”支撑的现状,亟需懂技术、善经营的年轻力量加入。
图为实践团与上方村工作人员程晨(左三)的合影
图为实践团与塘窦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洪星(左二)的合影
“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穿行于整洁村道、生机田野与特色场馆之间,镜头捕捉着“千万工程”为上方村注入的澎湃活力。从村民满意的笑容到武爷爷期盼的眼神,从机械化轰鸣的稻田到静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一幅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青年学子记录下的每一帧对比影像,不仅将诉说乡村巨变的故事,更将凝聚起农科智慧反哺乡土、共绘未来新图景的坚定决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余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