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彝火相传实践团一行30余人,于7月3日下午3时,在凉山州马薇社工发展中心会议厅依次聆听了候教授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候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20年来在本土知识传播、艾滋病与毒品防控、乡村教育与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公益与社会实践在边缘民族地区推进社会公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复杂路径。
讲座伊始,候教授指出,凉山因其独特的地理封闭性,成功保留了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但也面临着生态破坏、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同质化的三重挑战。他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源泉,乡村传统并非落后,而是最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并结合自身在梁山地区开展的母语戏剧、民歌传唱、数字爱心班及爱心学校项目,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化手段推动社区公共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建设。
在分享凉山彝族的三级文化体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时,何教授详细介绍了彝族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分层等级的社会制度以及以家族宗族网络维系的社会结构,并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实地调研案例,阐释了当地奴隶社会遗存、土司改土归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对现代乡村治理模式的启示。他提出,当前在城乡双向流动和市场构建过程中,应当尊重当地文化主体性,发挥彝族文化的优势,破除汉族主体地位,重构中国式现代化,正视中共中央不足之处,发展有彝族特色的民族主义道路,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协同发力。
候教授从方法论层面指出,“人类学调查不仅要关注‘文物’和‘仪式’,更要探究文化元素在社区治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关联”,并建议实践团在返家乡过程中,以“文化+教育”“文化+扶贫”两条主线统筹设计调研方案。
图为结合汉彝特色的建筑 崔天奇供图
此次讲座还安排了田野实践指导环节。候教授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中心旁的乡村工作站,实地观察土木结构的彝-汉特色公共建筑及周边村庄的产业布局,并就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及手工艺品开发实现“文化资源变现”提出具体建议。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团员表示,看到当地群众参与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积极状态,对课程所学与田野实践的结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为侯教授和实践团的合影 博雅学院供图
此次讲座不仅让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彝火相传实践团成员深刻领会到了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紧密关联,也为他们返家乡开展精准调研和公益项目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案例借鉴,充分彰显了高校社会实践对边缘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作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把课堂所得与家乡需求有机结合,为促进文化传承、社会公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崔天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凌云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