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板角山羊肉 感受武隆人文情
为深入了解和传承武隆地区的特色美食文化,7月11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青融武隆行,执笔青春践初心”社会服务践行团在指导老师田宇、肖熙铭的带领下,走进重庆市武隆区,开展了一场以“武隆印象”为主题的拍摄活动,聚焦当地特色美食馆——强杰羊肉店。
武隆寻味:强杰羊肉里的初心,藏着游客最爱的那口鲜
在武隆的街巷里,强杰羊肉的招牌总是格外显眼。从2012年刘强因下岗偶然开启的“试一把”,到如今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美食地标,这家店的故事里,藏着对味道的坚守,更藏着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安心品尝的初心。
"最开始就是下岗,偶然间做起的”。羊肉店老板刘强边说边端着一盘碗碗羊肉送到了食客手中。白色的浓汤翻滚,山野的清香扑鼻。紧实的羊肉鲜而不膻,筷子轻轻一挑便骨肉分离。入口,既有羊肉最本真的鲜美,又透着慢火煨煮出的浓稠醇厚,让人一尝就知道,是店主刘强用时间和匠心熬出的武隆味道。
图为羊肉
板角山羊:从山间到餐桌,锁住自然的鲜嫩
“来武隆吃羊肉,就得选强杰家的板角山羊!”这是许多游客的共识。刘强对羊肉的挑剔,从源头就定了调——只选本地放养的板角山羊公羊。这些羊常年在山间奔跑,吃的是青草,喝的是山泉,肉质自带一股鲜嫩劲儿。“别的羊膻味重,板角山羊跑得多,肉更紧实,膻味也小,游客吃起来没负担,老人小孩都能接受。”刘强笑着说。
正是这份对食材的执着,让强杰羊肉的味道成了“活招牌”。无论是红汤翻滚的碗碗羊肉,还是清炖的羊杂汤,入口都是纯粹的肉香,没有多余的腥味,难怪游客们吃完总说:“这才是武隆该有的味道。”
图为羊肉
自建产业链:初心让实惠与品质兼得
多年来,强杰羊肉的价格始终涨幅不大,这背后是刘强从源头攥紧的“主动权”。“自己建羊场、开屠宰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把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能让游客花小钱吃好肉。”他坦言,这么多年坚持自产自销,不只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每一只羊的品质、每一道工序的卫生,都能亲自把关,游客吃得放心,自己也安心。这份“不赚快钱”的初心,让强杰羊肉成了游客口中的“良心店”。从养殖到烹饪,每一步都汇聚着刘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
温情礼盒:老地方的牵挂,新心意的温暖
强杰羊肉的老店在武隆待了十几年,从未挪过地方。“老游客隔几年再来,怕他们找不着。外地朋友第一次来,也怕他们迷路。”刘强的这份牵挂,藏着对游客的细心。而店里的礼盒羊肉,则是他为游客准备的“伴手礼”——真空包装的羊肉、羊杂,配上冰袋和隔热袋,既能邮寄给远方的亲友,也能让远方的的游子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从下岗时的“试一把”,到如今成为武隆美食的名片,强杰羊肉的故事里,没有花哨的噱头,只有对品质的坚守和对游客的用心。
图为践行团采访店主
实践显初心:青春步履丈量武隆,镜头笔尖传播味道
践行团将初心融入实践,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美好。通过此次“武隆印象”之寻味强杰羊肉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技能,更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武隆区深厚的美食底蕴与淳朴的人文气息。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用笔触和镜头记录武隆味道,用青春与智慧为武隆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青年力量,让更多人在“一餐一饭”中遇见武隆、爱上武隆。
作者:欧怡敏 田宇 肖熙铭
审核人:田宇 肖熙铭
供图:罗苹丹、朱欣渝,田宇
图像设计:张钰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怡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