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暑气初蒸,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共青薪火,栗耘兴乡”三下乡实践小队整装出发,去聆听扎根乡土的故事,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开启一场与土地、与岁月的深度对话,在泥土与汗水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
访模范村民,传振兴薪火
实践小队来到栗坂村,与村民们进行亲切的访谈。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他们用瓜果茶水盛情招待,谈及自己的故事时,他们眼中闪着光,粗糙的双手比划着过去的岁月,话语里满是质朴的热情。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
热爱戏曲、谨记毛主席语录的吴宏朝;推进燕江公路项目建设、指挥舞龙灯活动的吕木水;积极参与“村晚”的文艺爱好者、获得村中“伟大母亲”奖状的查冬梅……村民们的热情招待与他们不畏艰辛、热爱生活的故事让队员们的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也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什么是扎根乡土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合影
栽红薯新苗,耘土地情深
采访结束后,实践小队步伐坚定,俯身田间,亲身体验种红薯的乐趣。田埂蜿蜒,万里晴空,队员们纷纷拿起农具,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开始红薯种植。他们蹲身耐心的拔除杂草,挥下的锄头落下笃定的声响,翻开的土地正蒸腾着潮湿的芬芳,像大地均匀的呼吸。伯伯在一旁示范,告诉大家种红薯苗的要领,“把红薯苗斜插进土里,再用土埋实一些。”队员们从起初的笨拙到之后的熟练,在一次次弯腰俯身中,他们明白了所谓“扎根”,不仅仅指在土地中种下红薯苗,还意味着在土地里栽种乡村振兴的未来。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锄地
队员们在田间认真劳动着,汗水很快浸湿后背,锄头与泥土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在劳作间互相打趣,互相展示着沾满泥土的双手,笑道:“终于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内涵。”笑声中,队员们的青春身影在田野间勾勒出最质朴的画卷。当最后一株红薯苗被泥土拥住,大家站在田埂上望着田垄间种好的红薯苗,也懂得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无数个扎根这片土地的年轻身影。种红薯苗看似容易,却饱含着村民们日复一日坚守于田间的艰辛。从清除杂草,到拿起锄头锄地,再到种下红薯苗,那些沾满泥土的双手,被晒红的脸庞,都成为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勋章。
▲图为实践队员展示拔草成果
结语
这一天在采访村民与种植红薯中画下圆满的句号,遇见了许多扎根栗坂村的平凡身影,他们有坚守乡村的文艺爱好者,也有坚定不移的乡村建设者……他们的故事里充斥着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热爱,而当大家弯下腰,亲手将红薯苗埋进土壤时,也懂得了这份坚守的分量。或许,乡村振兴的意义,就藏在那些沾满泥土的手掌里,藏在那些不曾被遗忘的初心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密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