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孙佳豪)2025年7月7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学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益行新发·振兴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郎溪县新发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防溺水防诈骗宣传、基层治理效能提升、青年就业与红色文化传承等主题,走访了新发镇九个行政村,调研了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创新、民生保障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了当地的振兴路径和发展成效。
产业振兴:多元化发展推动经济腾飞
在涧西村、官桥村、北山村等村庄,团队重点调研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涧西村,团队参观了“红叶领航·花木涧西”品牌的花卉产业基地,了解到该村通过订单式种植与电商销售一体化模式,推动了苗木产业的升级,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还为村民提供了丰厚的收入来源。
实践团实地参观涧西村花卉产业基地(朱邵敏 供图)
在官桥村,柑橘种植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项目负责人孙高仁介绍了“红美人”柑橘的种植管理及市场前景,进一步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乡村产业带动效应的理解。通过实地走访,团队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依赖传统农业的转型,还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与市场渠道的拓展。
实践团实地考察官桥村红美人柑橘养殖基地(贺玉灵 供图)
在北山村,团队调研了抗旱花卉的种植模式,并了解到该村利用节水型农业和水利改革相结合,克服了气候限制,确保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村的产业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在通过创新和技术升级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实践团队成员对北山村村支书进行调研问卷(贺玉灵 供稿)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产业振兴,团队还重点调研了各村的基层治理模式。在花园村,团队参观了“电力爱心超市”,该超市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和环境整治,既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改善了村容村貌。这种光伏电力与乡村治理的融合模式,不仅展示了绿色发展理念,还有效促进了村民的共同参与。
实践团调研参观花园村电力爱心超市(朱邵敏 供图)
在东夏社区,团队调研了因涝灾而进行的老街改造工程。社区书记介绍了危房修缮与老年食堂建设的同步推进,切实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团队还走访了大圻村,了解了该村通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引导村民提升生态意识的成功经验。这些基层治理创新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实践团于东夏社区实地调研老巷街区发展(王照乾 供图)
社会服务:民生为本,构建温暖乡村
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官桥村,团队在儿童托管中心开展了防溺水、防诈骗等主题宣讲活动,帮助村中的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在东夏社区,团队考察了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了解到该食堂通过“按需订餐+优惠补贴”的机制,确保留守老人能享受到温暖的服务。团队还调研了新发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地体验了政务办理流程,了解了当地如何通过“就近办、一次办”的便捷服务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实践团在官桥村对托管中心儿童进行防溺水防诈骗宣传(王照乾 供稿)
通过走访这些村庄,团队成员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提升,更是民生保障与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推进。各村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政策落实,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社区更温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佳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