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振 陈忠霞 戴文彬 摄影:王育洲) 7月9日,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深入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调研。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人文艺术学院学科优势,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在探访珍稀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专业赋能:田野调研里的学科实践
在黄畈村珍稀菌科普文化产业园,服务队的调研深度超越了简单的参观学习。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队员们敏锐捕捉语言的力量,他们仔细聆听村干部讲解“市场主体+农户+村集体”的联农带农模式,记录村民 “既能顾家,又能增收”的质朴心声,并协助梳理“山上有林、林中有菌、林下有药”的生态富民故事。新闻学专业的队员们则化身乡村记录者与传播者。他们深入赤松茸菌床、花菇温室大棚、用镜头精准捕捉菌菇破土而出的盎然生机、菇农专注劳作的动人身影以及现代化加工设备的运转场景。艺术专业的队员们则发挥创意想象,为传统农业插上数字艺术的翅膀。他们细致观察菌菇形态、纹理和生长环境,采集丰富的视觉元素,构思菌菇主题IP形象、科普动画脚本以及未来科普馆的虚拟空间展示方案。
调研建议:从种植园到科普观光
服务队此行聚焦的黄畈村,依托丰富林地资源,将珍稀菌产业作为调整结构、发展经济、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在调研中,志愿服务队通过和负责人沟通了解困境,在认真研讨后提出产业园未来可以向采摘体验、文化科普与休闲观光等方向延伸,以黄畈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青春注脚:感悟与实践的交融
此次深入黄畈村的田间地头,队员们切身感受到林下经济“既护生态,又富百姓”的蓬勃活力。那些在菌床上茁壮成长的赤松茸、在温室里丰收的郧阳花菇、在村民笑脸上洋溢的满足感,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队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紧密对接,从编写文案、记录传播到创意设计,每一步行动都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此次实践收获远超预期。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萦绕鼻尖的菌香药香,更有对乡村巨变的深刻感悟和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的坚定信念。未来,他们将把在谭家湾镇的所见、所闻、所为带回校园,通过宣讲、展览和新媒体作品等多种形式,讲好中国乡村的振兴故事,为珍稀菌文化科普产业园的建设贡献“文理智慧”,让青春力量在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戴文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