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江思慧、张厚慧)步入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石板路两侧古代青砖瓦房鳞次栉比。7月8日,“岭南甄选斗门”突击队调研组前往珠海斗门接霞庄开展调研工作。因村后紧接霞山,且每当晨曦初起,霞气环绕于树林和村庄上空,故称“接霞庄”。
接霞庄景色(何淑敏 摄)
非遗中的百年风味用“食”力抚慰人心
斗门作为珠海的历史老区,保留了最多传统特色与手艺,是非遗美食的宝藏区。一道美食,一份文化印记,这便是斗门非遗独有的韵味。
穿过接霞庄口的铁质吊桥和耸入云天的高大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充满古韵的店面——“赵氏鸭脚包”。鸭脚包既是珠海斗门的特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鸭脚包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选用本地饲养85天左右的麻鸭,前45天吃饲料,后40天稻田放养,将鸭脚、鸭下巴等食材用祖传中草药配方腌制,如加入三年陈皮,腌制一晚后晾晒3-4天,出油至八成干,最后在鸭脚中裹上腊肉和火腿,用特制鸭肠缠绕塑封。最终成品鸭脚包呈琥珀色,晶莹有光泽,香气醇厚,吃起来肉美骨酥、咸香鲜美,带点辣味,令人欲罢不能。
赵氏鸭脚煲店面(何淑敏 摄)
继续前进,推开“赵氏古法明爐烧味坊”的木门,浓郁的炭火香气扑面而来。店内炉火正旺,荔枝柴噼啪作响,橙红的火苗舔舐着悬挂的烧鸡,油脂滴落,激起阵阵焦香。老板赵师傅手持长钩,娴熟地翻动炉中食材,笑道:“荔枝柴烧鸡,关键在火候——柴要干,火要稳,肉才外酥里嫩。”
这里的招牌“古法明炉荔枝柴烧鸡”选用本地散养走地鸡,以秘制酱料腌制入味,再挂入特制泥炉中,用荔枝柴慢火烘烤。柴火的高温瞬间锁住肉汁,而荔枝木的清香则随着烟火气渗入鸡肉的每一丝纤维。出炉时,鸡皮金黄酥脆,轻轻一撕,肉汁便顺着指尖流淌,入口鲜嫩多汁,还带着淡淡的果木甜香,令人回味无穷。
古法明炉店面(何淑敏 摄) 除了烧鸡,泥焗鸡也是镇店之宝。用荷叶包裹整鸡,外层糊上黄泥,埋入炭火中焗烤。高温下,泥土锁住蒸汽,荷叶的清香与鸡肉的鲜美交融,撕开时热气蒸腾,肉质细腻如丝,连骨头都浸透滋味。
赵师傅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但也要与时俱进,只有把握好品质,才能够留住顾客。”他创新地将传统泥焗与明炉结合,既保留古法的醇厚,又赋予食材更均匀的火候。如今,“古法明炉”已成为斗门美食的一张名片,吸引无数食客专程前来,只为这一口柴火淬炼的百年风味。
跨界融合:接霞十五民宿的南洋风情
沿着斑驳的石板街漫步,一座被绿植环绕的独立小院悄然映入眼帘——这便是接霞十五民宿。推开雕花木门,仿佛瞬间穿越至南洋:藤编吊灯摇曳生姿,芭蕉叶影斜映在白墙上,角落里散落着柚木矮几与手绘陶瓷,空气中飘着香茅与咖啡交融的独特气息。
“在遍地农家乐的斗门,我们想做点不一样的。”民宿主理人张先生一边徐行一边介绍。他深谙文旅同质化的困局——当周边店铺清一色售卖陈皮骨、黄沙蚬时,接霞十五却另辟蹊径:将广东老宅改造成南洋风情的复合空间。前院是开放式水吧,主打东南亚特调饮品,让游客眼前一亮;后院则保留岭南天井格局,两间独立客房以原木色家具搭配蜡染布艺。
调研组成员采访店员(何淑敏 摄)
餐饮方面也暗藏巧思:既提供广式传统风味安抚传统胃,又推出东南亚风情的餐饮点燃新味蕾,这种“本地食材+异国料理”的组合备受好评。
“文旅不该只有怀旧,更需要新鲜感。”张先生说道。这座小院如同接霞庄的“文化混血儿”,用跨界思维打破民宿固有模板,也让百年古村焕发出别样生机。
调研组组员采访张先生(何淑敏 摄)
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在接霞庄,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如霞光与云翳般交织——非遗手艺在炭火中传承百年,异国风情于老宅里焕发新生。斗门的美食与文化,恰似接霞庄的霞气,既沉淀着时光的厚重,又晕染着时代的鲜活。或许,这正是珠海斗门最动人的模样:守住根脉,亦拥抱变化,让每一种滋味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当最后一缕霞光隐入山峦,接霞庄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我们的味蕾,早已记住了这片土地的温度。
撰文丨江思慧
摄影丨何淑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厚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