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起处山河振,唱念间藏家国心——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南戏韵忆抗战”实践队厦门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2 10: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慧齐 郑嘉欣 王诗妍   阅读 60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继续深入学习抗战精神,全面展示和深入挖掘闽南戏曲中的抗战精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南戏韵忆抗战”实践队于7月7日至8日前往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等地,通过对剧团、演出个人的采访,深度挖掘闽南各戏曲艺术在抗战时期的艺术发展级剧目及其中蕴含的抗战精神。

布袋木偶戏:掌中铁骨淬砺峥嵘岁月

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木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图为厦门布袋木偶)

7月7日,实践队赴厦门开展戏曲抗战文化调研。上午实践队员卓燕梅对木偶戏演员黄清池进行专访。黄清池就自身的学艺和从业经历,为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目前民间戏曲艺术团体和个人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对演出剧目内容的讲解使队员们对抗战时期的木偶戏创作和演出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图为实践队员与黄清池老师采访画面)

采访结束后,黄清池老师现场展示传统布袋木偶演出操作技艺,通过精准的指法操控,使木偶完成了一系列连贯动作,将闽南戏曲特有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生动展现。布袋木偶戏不仅凝练传统艺术精髓,更淬炼着峥嵘岁月里的革命精神。漳州剧团就以“红军攻克漳州”为历史底色,创演红色剧目《祝寿》,借活态非遗载体复现历史烽烟。

随后,实践队员们在黄清池老师的指导下,逐一上手体验木偶戏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项传统艺术非凡魅力的认知,也对闽南戏曲文化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员与黄清池老师)

(图为黄清池老师演示木偶表演)

高甲戏:岁月烽火里的弦歌不辍

实践小队于7月8日前往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亲身探访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恰逢剧团进行下乡活动,由剧团负责人陈主任系统地介绍近年戏剧获奖成果,并阐述剧本创新规划与数字化推广战略,挂接抗战精神,凸显传统戏曲艺术现代化转型路径。同时陈主任在采访中提到了剧团就本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编排会演戏《大稻埕》,采访后实践队员们观看了其中的片段,领会了其中包含的坚韧不屈的抗战精神和两岸情深。

(图为实践队员与厦门金莲陞剧团负责人)

(图为金莲陞剧团陈主任为实践队成员介绍剧团情况和剧目特色)

本次活动聚焦闽南戏曲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强调其中的抗战记忆,通过实地访谈与场馆调研,深化对戏曲文化与抗战精神保护与发展的认知,为青年参与文化传承提供新思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慧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