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陈佳慧 程梦洁) 红是精神的底色,古是文化的根脉,绿是乡土的生机。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稻香润心·科技惠民”实践团走进抚州广昌与宜春靖安,在红土大地的红色记忆、古色文脉与绿色田野间穿梭,以青春实践串联起红古绿的交响,让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活力在乡土中蓬勃生长。
图1 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合影
(一)红魂铸基:在烽火记忆中汲取力量
红色,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图腾,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信仰与担当。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历史现场与精神对话中,触摸信仰的温度,传承不朽的精神。在广昌烈士陵园,成员们手持金漆笔,屏气凝神为烈士英名与碑文描红,每一笔都似与先烈隔空对话,让褪色的字迹重焕光彩;献上花篮、整齐列队三鞠躬致敬的瞬间,肃穆的氛围里沉淀着深切的缅怀。高虎脑战斗遗址的堑壕、弹坑仍清晰可辨,无声诉说着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壮烈成员们沿着当年的战斗路线攀爬,在斑驳的工事旁仿佛看见红军浴血奋战的身影,深刻体会到“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走访老党员与退伍老兵的过程,更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老党员们用“不为己谋利”的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承诺,退伍老兵颤抖却坚定地讲述徒步参军、保家卫国的烽火岁月,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愈发鲜活。
图2 实践团成员为烈士墓碑描红
图3 实践团成员为烈士送上花篮
(二)古色承脉:在文化根脉中守护传承
古色,是沉淀历史的醇厚韵味,藏在传统技艺的肌理与文物故事的褶皱里。实践团在非遗技艺与文物故事中,探寻文明的密码,让文脉在守护中延续。广昌孟戏的婉转唱腔里,藏着五百年的时光回响。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在传承人讲解中愈发鲜活——成员们透过珍贵剧照,听着那穿越岁月的唱腔,感受着戏文里家国情怀与红色精神的隔空共鸣。而广昌白莲的采制工艺,更是流淌在莲乡大地的活态非遗,成员们跟着老手艺人学习辨识成熟莲蓬,指尖轻折莲茎的力道、剥莲时避免损伤莲肉的技巧,皆是代代相传的智慧。广昌博物馆的六个特色展厅,成为串联历史的纽带。从“古代史展厅”的石器、瓷器中,成员们追溯远古先民的生活轨迹;在“革命史展厅”,苏区时期的英雄故事与文物,让地域历史脉络愈发清晰,让古色韵味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愈发醇厚绵长。
图4 实践团成员了解非遗孟戏文化
图5 实践团成员体验制莲工艺
(三)绿意赋能:在乡土田野中书写担当
绿色,是滋养乡土的生命底色,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动能。实践团将青春汗水洒在田野,让绿色发展的活力在实践中涌动。广昌的莲田是实践的“主阵地”。成员们挽起裤脚深入莲田,在采莲、剥莲的体验中,将非遗制莲工艺与新媒体传播结合,创新“田间+工坊”直播模式,用镜头展现白莲种植的传统技艺,让“中国白莲之乡”的绿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靖安与广昌的田间地头,实践团化身“新农人”,挽起裤脚跟着农户学习插秧、灌溉、采摘,烈日下分工协作,汗水浸透衣衫却热情不减,在泥土与汗水中理解农耕不易,让书本里的“三农”知识变得立体可感。这份对绿色乡土的深耕,不仅是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体悟,更是将红色精神中的奋斗、古色文化中的坚守,转化为助力产业振兴的实际行动——用科技手段激活绿色资源,让红古精神在田野间绽放新的生机。
图6 实践团成员在莲池采莲
图7 实践团采摘玉米
从红色记忆的追寻到古色文脉的守护,从绿色田野的耕耘到青春力量的奉献,实践团的红古绿之旅,是一次对精神根脉的叩问,更是一场与乡土的深度对话。当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当古色文脉滋养成长之路,当绿色实践点亮振兴蓝图,新一代青年必将以更坚定的姿态,让红古绿交融的独特魅力,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持续绽放光彩,用行动证明:红古绿交织的乡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而青春的脚步,终将在这片土地上,踏出更响亮的振兴之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慧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