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熠熠照乡土,岁月留痕话传承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深入增城西南村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2 10: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欣怡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李菲、林欣怡)2025年7月9日,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组建的“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在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西南村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工作。

实践队员们走进西南村村落、深入村民家中,与群众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与实地观察,系统性地收集、记录并整理了关于西南村中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口中的烽火岁月。

▲图为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大合照

2025年7月9日上午,“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走访了两位参与过对越反击战的老战士,聆听他们口中的烽火往事。

西南村的一座老房子里,66岁的越战英雄何树添向“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队员们回忆起他亲历的抗战故事。

▲图为何树添

1978年,18岁的何树添毅然参军,次年便踏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他回忆道:“开战前一天下午,我们就出发前往庭毫山埋伏。”他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在险要山势中,军队的补给送不上来,最艰苦时,我们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一口水。”

何树添当时是炮兵部队的装填手,每天要搬运重达30斤的炮弹。谈到最危急的时刻,他挺直了背脊说:“敌人的炮弹擦着耳朵飞过,我只能猛地趴下,幸好躲过了。之后我继续装填弹药,投入战斗。”他笑着说:“当时我们从不考虑生或死,满脑子就是装弹、发射,把炮口对准远处敌人,保家卫国。”正是这种无畏精神,让他和战友们英勇作战,荣立三等功。

▲图为何树添向实践队员们展示自己的勋章和证书

如今,何树添虽已褪去军装,但依然精神矍铄。他坐在家中,为实践队队员讲述战斗故事,并展示了他的勋章与证书。当被问及对青年的寄语时,他笑着对着镜头说:“国家的未来在你们肩上,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努力用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日光下,实践队员与何树添一起拍摄了大合照。阳光为他们镀上金边,英雄的笑容与勋章在阳光中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英雄虽老去,但热血永远年轻。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何树添的合照

与此同时,另一组实践队员们去走访了另一位对越反击战英雄——74岁的何荫天。他与实践队队员分享了他珍藏多年的军旅记忆。

1971年3月,21岁的何荫天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他回忆说:“家人都支持我参军,我也为此感到自豪。”这份自豪伴随他度过了四年军旅生涯,其中两年在老挝执行国际主义任务。

▲图为何荫天

何荫天在防空部队负责保护工程兵和公路建设,经常面对敌机轰炸,任务艰巨。作为引弹手,他要操作重达4吨的高射炮,搬运30斤重的炮弹。他回忆道:“警报一响,饭碗一扔就得冲上炮位,慢一秒,兄弟就可能牺牲。”1971年5月14日的战斗让他记忆犹新:“炮弹把夜空都打亮了,目的是打掉敌人的飞机。”

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中,他和战友们长期以罐头食品充饥,时刻提防敌机轰炸。面对困难,何荫天靠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信念始终坚持战斗。当被问及是否想过牺牲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战斗中难免会有伤亡,但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如今,何荫天虽已退伍,但依然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信念,手掌上还留着当年作战磨出的老茧。当实践队队员问起军旅生涯最珍贵的收获时,他感慨地说:“能够保家卫国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老人挺直的身影格外醒目,仿佛还是那个随时准备战斗的年轻战士。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何荫天的合照

家族文化是乡土社会的重要根基,而口述历史、家风家训等非物质文化更是最需要重视的传统文化。在西南村,对越反击战英雄何树添与何荫天的故事,不仅是烽火岁月的见证,更是家族文化与乡土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的事迹,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责任,也激励着后人传承与弘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英雄虽已老去,但热血永远年轻。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

供稿:“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欣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