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马国玉、康冰冰) 为扎实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响应湖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暖流服务队在钟祥市旧口镇小学的支教活动持续深入开展。7月11日,志愿者刘鹏晨带来的“乡土语文启蒙课”新鲜开讲,为乡村孩子们打开文学世界的新窗口。
农耕文化融课堂 乡土语文启童心
作为实践队针对乡村儿童语言能力提升设计的特色课程,“乡土语文启蒙课”立足当地生活场景,旨在激发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培养其阅读兴趣与表达自信。志愿者刘鹏晨结合旧口镇农耕文化特色,将语文知识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设计了“田野识字、故事创编、乡音表达”三大模块的课程内容。
▲图为志愿者刘鹏晨在带领学生们观察汉字字形。通讯员 康冰冰 摄
田埂识字趣 童笔绘乡音
课堂上,志愿者刘鹏晨以“稻田里的汉字”为切入点,带着孩子们观察教室外的稻穗、农具,用“禾”、“麦”、“耕”等与农耕相关的汉字串联起识字教学。她用秸秆拼出字形,结合“农民伯伯种庄稼”的生活场景讲解字义,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在“我的乡村小故事”环节,志愿者刘鹏晨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家门口的老槐树、村口的小河,鼓励大家用画笔搭配文字记录生活。针对部分孩子不敢开口的问题,她设计了“悄悄话传话筒”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练习表达。最后,课程以“乡音朗诵”收尾,志愿者刘鹏晨教孩子们用当地方言朗读自编的短句,感受母语的韵律之美。
▲图为志愿者刘鹏晨在带领学生们进行传话筒游戏。通讯员 康冰冰 摄
孩子们被这种“从生活学语文”的方式深深吸引,有的拿着自己写的句子追着老师修改,有的举着画满乡村景致的纸笔画向同学展示。课后,一名孩子腼腆地说:“原来语文就藏在田埂上,我以后想写好多关于家乡的故事。”
乡土扎深根 文字架梦桥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讯员 康冰冰 摄
志愿者刘鹏晨表示:“乡村孩子的语言天赋需要扎根在熟悉的土地上才能绽放。这堂语文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希望让他们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语文素材,从而愿意用文字记录家乡、表达自我。接下来,服务队还会带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观察,让语文真正成为连接生活与梦想的桥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利敏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