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型城市转型加速,矿区水污染治理困境日益凸显,已然从单纯的生态问题演变为严峻的民生问题,并且现行法律体系在应对废弃矿区污染存在显著短板,为解决上述难题,2025年7月4日至7月7日,河海大学法学院“律治煤泽·水焕新生”废弃煤矿区水域治理调研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开展“煤矿区水塌陷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水域治理”调研活动。聚焦废弃矿区水域治理立法问题,旨在通过跨学科视角与实地采样分析、政府部门访谈等系统梳理法律漏洞和技术瓶颈,并提出可行性方案。团队先后走访贾汪区人民检察院、潘安湖街道办事处以及新沂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潘安湖从煤矿塌陷区到国家级生态景区的转型历程,并围绕政策法规、公益诉讼及生态技术、水质监测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聚焦政策法规与公益诉讼。
聚焦政策法规与公益诉讼
7月4日上午,调研团队首站来到徐州市贾汪区人民检察院,调研潘安湖水域治理中的政策落实与公益诉讼实践。潘安湖曾是徐州市最大的煤矿开采塌陷区之一,了解其水生态修复治理政策及公益诉讼法律问题至关重要。
团队成员采访了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长吕向阳、贾汪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吴旋及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王鹏进。吕向阳科长介绍了生态修复治理政策从无到有、逐步优化的过程。他强调,贾汪区通过“政策引领 + 实践创新”,为废弃矿区污水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的资金支持也让治理措施得以落地。
吴旋副检察长结合2014年以来的公益诉讼实践,指出法律监督在水域生态治理中的关键作用。2015年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擘画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试点。在短短十年时间里,贾汪区检察院工作人员也在不断探索适合的工作模式和路径,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并列举了最高检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等实例。同时,吴副检察长也提到公益诉讼实践中存在履职边界划定不清晰、落实成果不到位等难题,建议强化行政部门配合,制定长效治理机制。
座谈会上,负责人发放了省市级煤矿区水域治理相关政策文件,团队成员研读后,深刻感受到政策迭代与地方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政策不断优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图为贾汪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探寻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
当日下午,在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王鹏进的引荐下,律治煤泽·水焕新生”废弃煤矿区水域治理调研团队前往潘安湖街道办事处,与曾全程参与潘安湖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退休工作人员王保玉进行访谈。
王保玉主任回顾了潘安湖从“煤城疮疤”到“生态明珠”的蜕变历程。上世纪50年代起,贾汪区煤矿资源为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过度开采导致生态退化。21世纪初,潘安湖水域治理启动,治理团队坚持生态湿地景观基调,打造乡野情趣生态湿地。
王主任介绍,潘安湖治理借鉴了浙江经验,但更注重因地制宜,创新采用“填高挖低”技术,利用深层黏土地质构造人工湿地系统。在水质净化方面,通过“水系连通 + 自然净化”模式,南引京杭大运河活水,北接屯头河形成循环水系,实现水质自净,达国家二类至三类水标准。
此外,潘安湖街道将生态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把塌陷区的环境、生态、景观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贾汪模板。随着旅游业发展,景区提供800余个岗位,70%聘用当地居民,周边兴起200余家农家乐、民俗,带动千余人就业,区政府还设立120余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富足幸福。
在王主任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潘安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亲身感受湖光潋滟、鸥鹭翔集的美景,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的深刻内涵。
经过一天调研,团队通过与专业人员交流和实地参观,了解了废弃煤矿区水治理的政策法规,见证了潘安湖的转型。此次调研从“政策对话 + 实地感知”双维度,剖析了潘安湖生态治理的全链条经验,深化了对废弃煤矿区水生态治理复杂性的认识,其转型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贾汪经验”,调研成果将为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图为潘安湖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关注水文水质数据监测
7月7日上午,律治煤泽·水焕新生”废弃煤矿区水域治理调研团队来到新沂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该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作为沭河江苏境内唯一国家级重点水文站,其自1914年起监测河道流量,见证了流域水情变迁,肩负着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重任。
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张津宁介绍了鱼型探测器等设备,展示了普通雨量器等,讲解了通过雨量器数据推断雨量大小的方法。监测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水位、流量等水文信息,依托先进技术捕捉水情变化,极大地减轻了水文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监测站也是沭河流域水文信息汇总平台,为防汛决策和水资源调配提供依据,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水情实时预警和动态分析,
▲图为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带领参观讲解
在张津宁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水文博物馆,馆内老式求积仪等工具和老照片,展现了水文事业的发展变迁,也是水文精神传承的纽带。
随后,实践团队得到了新沂水文监测中心的主任周岩、江苏省水文资源局徐州分局站技科科长钱学智与江苏省水文资源局徐州分局办公室主任文武的热情迎接。其中,周岩主任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学院,提及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也流露出怀念的神色。随后,实践团队展开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文监测工作与水质监测工作。除了建设成就之外,周岩主任也告诉团队成员,水质监测的广泛推进仍然需要打破部分区县不配合检查工作的堵点,仍然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随着智慧水文发展,大数据等技术将融入监测体系,新沂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将不断升级,继续守护水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坚守着护水安澜的初心,守护着城市的安全与生机。
▲图为“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此次调研活动,是河海大学法学院“律治煤泽·水焕新生”团队在废弃煤矿区水域治理领域的一次深度探索。他们穿梭在政府部门、矿区旧址与监测中心,从政策法规到技术实践,从生态修复到文旅融合,全方位地剖析了贾汪矿区治理的经验与挑战。调研成果不仅为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贾汪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以专业力量助力更多矿区的修复建设,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文 | 于嘉悦 唐秀枝 许妍竹 刘亦宏
图片 | 蒋雨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嘉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