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澄泥匠心,助力乡村振兴 ——“晋砚澄心”实践团对话非遗传承人王云英

发布时间:2025-07-11 20: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史俊杰 韩雪 康振东 刘少泽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0日,“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运城市新绛县绛艺苑砚社,围绕澄泥砚的传承与乡村振兴,专访了澄泥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云英。这次采访不仅揭开了澄泥砚千年传承的神秘面纱,更展现了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 1   绛艺苑澄泥砚社   杨子彤供图

传承之路:从家庭熏陶到使命担当​

初见王云英,她身上兼具匠人特有的沉静与热情。这位幼师出身的传承人,与澄泥砚的缘分源于家庭。“父亲喜欢书画,小时候教我书法、绘画、象棋,那些夜晚的陪伴影响了我的一生。” 王云英回忆道,上世纪 80 年代,父亲因县工业局恢复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号召,从陶艺转向澄泥砚研发,这成为她与非遗结缘的起点。​

图 2   王云英工作图   王云英供图

十几岁时,王云英便参与到澄泥砚的水磨工序中:“父亲给我砂纸、水盆和砚台,让我尝试打磨,晒砚台时还要用布遮盖,怕它干裂。”种种积淀,早已为她日后接过传承接力棒埋下了伏笔。90年代,王云英的父亲在澄泥砚研发中遭遇挫折,两百多方雕刻好的坯子因天气变化损毁,三天三夜未合眼的父亲让她深知这份事业的重量。从学校毕业后,看着父亲独自支撑的艰辛,她毅然放弃幼师工作,全心投入澄泥砚制作。​

“最初没想过‘传承’这么宏大的词,只是想帮家里撑起一片天。”王云英坦言。但随着深入学习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她逐渐明白,这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一份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

千年澄泥:从秦砖汉瓦到匠心独运​

澄泥砚始于秦汉,盛于唐宋,以“接天地造法”的温润特性深受文人青睐,更成为皇室珍藏。“它的起源与秦砖汉瓦密不可分,古代百姓用田间砖瓦研磨,后来逐步发展为精致砚台。”王云英介绍,清代后技艺一度失传,她与父亲对澄泥砚的研发过程,正是在补写这段残缺的历史。​

制作澄泥砚堪称“慢工出细活”。从选泥、制坯、雕刻到烧制、打磨,每一步都考验匠心。仅烧制环节,便让她们付出了巨大代价。“90年代烧窑,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两百多方砚台可能只成几件。”王云英说,为攻克难题,她们耗时半年多试验“电窑去烤,汽窑去烧”这两方面结合的技艺,将成品率大幅提升。​

图 3   电窑(左)、汽窑(右)实物图   杨子彤供图

如今,她的作品既有“福寿双馨”等贴合大众审美的传统题材,也有“龙腾盛世”这般展现时代气象的创新之作。“先传承再创新,跟着市场需求走,但绝不丢了文化魂。”这是她的创作准则。​

守正创新:从柴窑古法到科技赋能​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澄泥砚工坊里处处可见。王云英坦言,纯手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让传承陷入困境。“半年做一方砚台,连工人工资都难以保障。”为此,她们大胆引入科技:用电窑控温、汽窑辅助,让成品率从不足20%提升至可观水平。

为适应当今快节奏市场的需要,澄泥砚工坊在尝试打造文创产品,通过引进数控铣​机器,让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编程技术的结合,满足定制公司对于格式化文创产品的要求。

图4  数控铣实物图   杨子彤供图

为吸引年轻群体,她们还推出融入了加菲猫、小熊维尼等元素的文创砚台。“孩子们觉得砚台好玩,才能种下传承的种子。”王云英说,这种创新并非妥协,而是让非遗走进生活的尝试。

图5   加菲猫(左)、小熊维尼(右)文创砚台   杨子彤供图

线上营销也在探索中。尽管手工非遗制品各个不同,强调精细化,与电商工厂化生产的模式存在冲突,但她们仍坚持在抖音定期更新动态,“不求爆红,只想慢慢积累,让更多人看见澄泥砚的美。”

砚台生金:从家庭小业到乡村振兴​

在王云英的工坊里,二十余名工人中均是本地村民,最长工龄已超10年。“我们每天安排两段休息时间,让大家活动颈椎,而且这些时间是计入工时。”她笑着说,这份细致源于对工人的理解——许多女工要兼顾家庭,闲时保障工资、忙时灵活调配,才能让大家安心留下。​

图6   工人工作照片   张涵供图

随着澄泥砚知名度提高,订单量逐年增加。去年,她们扩招员工,开出高于同行的薪资,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文化产品成为地方名片,订单多了,大家收入涨了,这就是我们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王云英说,工坊还融入山西名胜元素设计砚台,让非遗成为推介家乡的窗口。​

前路展望:以坚守待花开​

谈及未来,王云英的规划朴实而坚定:“不追求名利,只想把当下的事做好。”她希望完善产业链,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期待文化自信的东风,能让澄泥砚既传得下去,又活得更好。”​

图7   康振东、史俊杰采访王云英   张涵供图

采访结束,实践团成员们望着工坊里晾晒的砚坯,仿佛看见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王云英与澄泥砚的故事,正是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以匠心守初心,以文化促发展,这条非遗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

图8  团队成员与手工艺者合照   杨子彤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少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