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王佳慧 梁国庆)7月11日,在襄城区尤河村群众服务中心的“暑期托管班”七彩假期课堂上,一群来自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七彩假期”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领托管班的小朋友们开展着一堂精妙绝伦的手工课,没有课本与习题,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木质零件、微型电机和彩色导线。当十八双稚嫩的小手拿起螺丝刀,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组装属于自己的木质电动小风扇时,一场关于科技与成长的启蒙课,正悄然连接起小小的课堂与大大的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给孩子们讲解制作步骤。通讯员 张莹 摄
组装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专注钻研,独自攻克难题;有的主动分享经验,帮同学调试电机;还有的在失败几次后想放弃,却在志愿者的鼓励下重新尝试。这些细节背后,是教育者对“全面发展”的践行。正如教育部强调的“五育融合”,这堂看似简单的手工课,实则融合了智育的知识传授、德育的合作培养、劳育的实践锻炼。当孩子们举着风扇互相“送风”时,没有人意识到,这小小的风扇里藏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密码。从古代的手摇扇到现代的电风扇,从依赖进口的电机到自主研发的微型马达,小小的风扇发展史,正是祖国科技进步的微观注脚。如今,这些由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风扇,使用的电机来自国产企业,木材来自可持续林业,导线采用环保材料——每个零件都印刻着“中国创造”的印记。
“老师说,大风扇能给工厂降温,小风扇能随身携带,那科学家是不是能做出给地球降温的超级风扇?”孩子的童言无忌,却道出了科技创新的本质——从解决小问题开始,逐步探索更大的可能。正如祖国从“两弹一星”到“天宫”探月,从5G技术到人工智能,每一项重大突破都始于对“小目标”的不懈追求。
图为孩子们展示做好的小风扇。通讯员 曹子渊 摄
课程最后,孩子们在心愿卡上写下对未来的畅想:“想做会飞的风扇”“要发明不用电的风扇”“想让风扇吹出彩虹”……这些稚嫩的字迹里,藏着民族的未来。教育的意义,不正是让每个孩子都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吗?当这些孩子长大,他们中或许会有人成为工程师、科学家,用更先进的技术报效祖国;即便从事其他行业,这份童年时对科技的热爱、对创造的渴望,也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夕阳西下,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风扇离开教室,微风拂过他们的笑脸。这一天,孩子们不仅收获了一件亲手制作的玩具,更在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种下了创造的火苗。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的第九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初心,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梦想;科技的力量,是让每个平凡的创造都可能通向未来;而国家的希望,就藏在这一双双探索世界的眼睛里。
图为“匠心青春”志愿服务队与孩子们一起展示制作成果。通讯员 曹子渊 摄
小小的风扇仍在转动,吹出的不仅是夏日的清凉,更是一个民族对下一代的期许——愿这些孩子在科技与教育的滋养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未来的中国,因他们而更加精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国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