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小路竟能同时偶遇鸭子与鳄鱼?”安徽泾县昌桥乡泉水村因这一独特景象引发关注。6月26日,安徽科技学院“鳄韵泾川,‘扬’梦兴乡”调研团队专程前往该村,探寻背后的生态奥秘。
图为调查团队调查采访图片 摄影吴阜肖
初抵村庄遇奇景,鸭鳄同框现和谐
当日下午14时30分,调研团队抵达泉水村时,恰逢一场太阳雨。雨水落在路旁池塘泛起涟漪,巡护员叶师傅指着池塘介绍:“这里就有扬子鳄,前面稻田里还有成群的鸭子。”眼前的景象印证了村民口中“鸭鳄共处”的奇观——稻田里,鸭子“拖家带口”悠闲栖息;水域中,扬子鳄悄然游动,互不干扰。
图为现存拍摄稻鸭共生的美好场面 摄影吴阜肖
据了解,这种鸭鳄安然共处的和谐景象,并非偶然天成,而是源于泉水村坚持多年的“稻鸭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稻田里,鸭子既是“生态卫士”,也是“天然肥料生产者”——它们在稻田间自由穿梭,既能啄食杂草和害虫,替代了农药的作用;其粪便又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分,省去了化学肥料的使用。
这种遵循自然规律的耕作方式,让泉水村的稻米从源头上摆脱了化学污染,米粒饱满清香,保留了最本真的天然品质,成为市场上备受青睐的绿色农产品。泉水村水质实拍图 摄影吴阜肖
偶遇鳄群四十年,守护行动从未断
“四十多年前,村民在清水中发现了几只扬子鳄。”村民的讲述揭开了生态保护的开端。因珍惜这一濒临灭绝的生灵,泉水村建立起扬子鳄保护区,村民们逐渐与“鳄鱼邻居”和谐共处。如今正值扬子鳄繁育季,巡护员叶师傅正忙着为它们整理“产房”,对发育欠佳的卵蛋,还会送往宣城繁育基地,借助科技提高孵化率。
图为观赏池里扬子鳄觅食图 摄影李可
生态向好引百鸟,绿色产业促振兴
良好的生态不仅滋养了扬子鳄,也吸引了白头翁、黑麂、天台粗皮蛙等多种生物在此栖息。依托生态优势,泉水村的绿色大米享誉全国,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振兴”的特色之路。
实践诠释绿色理念,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调研队员们认为,泉水村的实践打破了“要发展就得牺牲环境”的固有认知——这里没有大规模开发破坏,而是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濒危的扬子鳄成为“生态名片”,让无污染的泉水成为“致富源泉”,让村民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这种“生态优先、科技助力、产业联动”的发展逻辑,为其他乡村在推进振兴过程中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田间地头有了更鲜活、更具体的诠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