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朱恺)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守护民族记忆瑰宝,激活古老技艺的时代活力,2025年7月8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与传承使命,专程奔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零距离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家馍。此行不仅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学习,更是一次以“守护、传承、推广”为核心命题的青春实践行动。实践队旨在深度解码顾家馍的文化基因,沉浸式体验其精妙技艺,并积极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为这项千年非遗的赓续与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溯源问道:解码千年面香的文化密码
踏入沈丘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实践队员们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传统气息。在顾家馍传承人亲切而饱含深情的讲述中,一段关于面粉、匠心与时光的故事徐徐展开,为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数百年的文化溯源之旅。
“顾家馍,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它承载着沈丘人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传承人李敬从顾家馍在沈丘大地的生根发芽讲起,详细阐释了其历经明、清至今的传承脉络。队员们了解到,顾家馍起源于民间祭祀供品,经过历代匠人的不断创新和提炼,逐渐发展成集食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独特面塑艺术。其造型千姿百态,花鸟虫鱼、祥禽瑞兽、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无所不包,每一款造型都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和文化象征,如“寿桃”寓意长寿,“鲤鱼”象征年年有余,“龙凤”代表吉祥如意。这些造型并非随意捏制,而是严格遵循着一套世代相传的图谱和口诀,是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
▲图为顾家馍十二生肖。供图 杨为宇。
传承人特别强调,顾家馍的制作技艺极其讲究,从选料(精选当地优质小麦)、和面(老面发酵,讲究水温、力道)、醒发(时间、温度的精准把控)到捏塑、蒸制、点睛(最后用食用色素描绘细节),共有十余道主要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最核心的“捏塑”技艺,全凭匠人一双巧手和心中意象,无需模具,便能将柔软的面团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种“手中无模,心中有型”的境界,正是顾家馍技艺的灵魂所在。
“原来一团普通的面粉背后,竟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密的技艺体系!”队员们惊叹不已。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他们深刻认识到顾家馍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多重价值:它是研究中原地区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传统饮食的“活化石”;是连接乡土情感、凝聚社区认同的精神纽带;其蕴含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更是当代社会亟需弘扬的宝贵财富。这份深刻的理解,为后续思考如何有效传承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匠心体验:指尖触碰传承的温度与重量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一步在于亲身体验。理论学习之后,实践队员们迎来了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顾家馍。
操作间里,麦香弥漫。队员们洗净双手,围坐在宽大的案板前,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一丝紧张。传承人首先示范了基础的和面与揉捏技巧。看似简单的揉面,实则暗藏玄机:“力道要均匀,顺着一个方向,把面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这样蒸出来的馍才有筋道,塑形才不易开裂。”队员们纷纷上手尝试,很快便体会到“看花容易绣花难”——面团仿佛有了自己的脾气,要么太硬捏不动,要么太软立不住。
进入关键的捏塑环节,挑战更大。传承人取一小块醒发好的面团,手指翻飞,揉、捏、搓、挑、剪、压……动作行云流水,片刻间,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雏形便跃然掌心。轮到队员们实践时,场面顿时“热闹”起来。有的队员想把面团搓成光滑的圆球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有的队员想捏制一朵简单的莲花,花瓣却不听使唤地粘连在一起;更有队员想挑战复杂的人物造型,成品形态却稍有“抽象”。传承人耐心地在旁指导,手把手纠正动作:“这里要轻一点,用指腹的力量慢慢推…”、“这个连接处要用竹签辅助固定一下…”、“造型要抓住特征,大胆取舍…”“屏息凝神,全神贯注,仿佛在与面团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队员小胡描述自己的感受,“手指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至关重要,稍微用力不均,造型就毁了。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传承人老师几十年练就的这份手上功夫,太令人敬佩了!”尽管初次尝试的作品形态各异,有的甚至略显“滑稽”,但每一件稚嫩的作品都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和对非遗技艺的敬畏。
▲图为队员体验制作顾家馍。供图 王乐乐。
汗水浸湿额头,面粉沾满衣衫,但队员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沉浸式的“指尖传承”体验,让抽象的文化遗产瞬间变得可感可触。队员们不仅直观感受到了顾家馍制作技艺的精妙与不易,更深切体悟到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匠心精神。这份在揉捏搓塑中感受到的“温度”与“重量”,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更为震撼,它点燃了队员们内心参与非遗保护、传播非遗文化的热情之火,也让他们对“传承”二字的分量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青春赋能:探索活化传承的多元路径
沉浸式的探访与深刻的体验,如同在实践队员心中播撒下了一颗颗名为“文化自觉”与“传承责任”的种子。告别传承人,满载着收获与思考,实践队随即投入到如何为顾家馍的传承与推广贡献青春智慧的讨论中。队员们清醒地认识到,守护像顾家馍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乎一项技艺的存续,更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面对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遭遇的传承断层、市场萎缩、认知度不高等挑战,青年一代责无旁贷,更应发挥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优势。
▲图为实践队与顾家馍传承人李敬合影。供图 杨为宇。
此次沈丘顾家馍探访之旅,是“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实践队深耕文化沃土的重要一站。队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而来,满载着传承的责任与推广的创意而归。未来,他们将继续行走在沈丘大地,探寻更多的历史根脉与文化瑰宝,以青春之智慧、青春之行动,持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坚实力量,在守护民族记忆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闪亮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