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燃星火,巧匠续古艺

发布时间:2025-07-10 23: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炫琪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陈林雪 林炫琪 黎锦凝)7点的晨雾还未散尽,地铺上的被褥已窸窣作响,有人摸出枕边的手机,屏幕亮起的微光在昏暗的房间里划出一道弧线。洗漱杯碰撞的声音从楼上传来,夹杂着压低的笑语和拖鞋踢踏的声响。商家送来的早餐堆放在桌上,队员们正在清点豆浆的数量。隔壁教室的平板电脑早已充好电,屏幕上跳动着"结营仪式"的字样——今天是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善悦”社会实践服务队进行支教活动的最后一天。

图为结营仪式大合照。供图 陈林雪

歌声里的种子

孩子们像往常一样陆续走进教室,可空气中却弥漫着不同以往的气氛。在上课前,一位不太爱说话的小男孩突然跑到支教老师的身旁。他低着头,小心翼翼地递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折纸,就转身离开了。只见,支教老师攥着那张被手心捂得微湿的礼物,陷入了沉思。那一刻,她不仅感受到孩子最赤诚的爱意,还深刻体会到投身乡村振兴的意义。在活动中,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朗诵《中华少年》,让爱国情怀深植心间。此外,他们还深情演绎了《感恩的心》和《明天会更好》,小小的身影随着旋律轻轻摆动。歌声从轻柔渐至激昂,仿佛在诉说成长历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些质朴而真挚的瞬间,像一颗颗种子,悄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也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的记忆里。或许,今天的歌声与朗诵终会淡去,但那份被点亮的希望与信念,必将伴随彼此走向更远的未来!

图为学生送给支教老师的折纸。供图 周栩彤

图为支教老师辅导学生做作业。供图 陈林雪

图为在手工课给纸风筝上色。供图 黎锦凝

剪刀上的哲学

为了寻访承载传统技艺的匠人,了解更多关于当地盆景产业发展的困境,队员们穿梭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走了许久,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背,但谁也没有停下脚步。终于,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止住了前行的步伐。院子里,一位阿姨正手持剪刀,专注地修剪着一盆苍劲的盆景。她微微前倾着身子,目光柔和地落在每一根枝条上。剪刀在她手中灵活地翻飞,动作娴熟而轻柔,仿佛不是在修剪植物,而是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看到来访的队员,阿姨笑着点点头,手中的剪刀却始终未停。"修剪盆景啊,就像养孩子一样,"她一边修剪一边说道,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得有耐心,更得懂它的'脾气'。”说着,她轻轻托起一根新生的枝条:"你们看,这根枝太长了,抢了其他枝的阳光,就得剪掉;那根枝弯得不够自然,就得慢慢引导它长成想要的形状……"队员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看似简单的修剪背后,竟藏着如此深厚的门道。每一剪都凝聚着匠人多年的经验与智慧,每一处造型都蕴含着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在这个静谧的农家小院里,传统技艺正以最质朴的方式传承着,就像历经岁月雕琢的盆景,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显得珍贵。

图为阿姨在修剪盆景。供图 陈林雪

图为给盆景固定造型。供图 黎锦凝

青春与乡村的续篇

课桌旁,那个不善言辞的男孩悄悄递来的折纸,承载着最质朴的感激;乡间小院中,盆景匠人手中的剪刀起落之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守。这些画面,让队员们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落实,更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联结,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无论未来走得多远,这段经历都会提醒他们: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心灵的点燃;传统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留存,更在于匠心的传承。愿孩子们眼里的光永远明亮,愿匠人手中的技艺代代相传。而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也将带着这份“光与热爱”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播种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炫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