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里识草木 ,俗语中记字词——乡村课堂里的树之歌教学记

发布时间:2025-07-10 23: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大山、尹文娟、文欢、蒋文凯、匡依琳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冬天光着头,夏天长绿芽。只有一条腿,小鸟喜欢它。”当衡阳师范学院“‘铜’心‘碳’索”科普队的小山老师用谜语拉开《树之歌》课堂序幕,乡村二年级的孩子们立刻被勾起了兴趣。这堂以儿歌、俗语为载体的语文课,让课标字词在生动场景中变得可触可感。

课堂从识字开始,却毫无枯燥感。小山老师将“梧、桐、枫、松”等带“木”字旁的字归类,结合图片讲解:“‘杉’字右边是‘彡’,像不像水杉细细的枝叶?”孩子们盯着水杉图片,跟着笔顺书空,很快记住了字形。多音字“柏”的两种读音,在“汽车行驶在柏林的柏油路上”的造句里变得清晰;近义词“壮—强”、反义词“高—矮”,则通过“榕树壮”“杨树高”的对比轻松掌握。

图为小山老师教大家朗读儿歌

课文解读环节,儿歌的韵律成了记忆的钥匙。“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孩子们边拍手边朗读,用动作模仿梧桐叶的形状;“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老师展示秋叶红似火、冬松翠如滴的图片,让“红”“绿”等字有了画面依托。当学到“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来自南方乡村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村口的木棉树怕冷,是因为它喜欢暖和呀!”

俗语拓展更是让课堂活了起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用村里老槐树的故事解释:“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要长十年才成材;你们要像小树一样,慢慢长大成有用的人。”“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则引发孩子们七嘴八舌:“树没有根会死,人没有志向就不会有出息!”这些朗朗上口的俗语,既巩固了“根、志”等字词,更悄悄播下了成长的种子。

图为老师带领大家进行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中,孩子们看着图片就能脱口而出“银杏水杉活化石”,背诵课文时更是像唱儿歌般流畅。课后,不少孩子跑到操场边,指着梧桐树念叨:“梧桐树叶像手掌,‘掌’字上面是‘尚’,下面是‘手’!”

这堂《树之歌》课,让乡村儿童在儿歌韵律中识记字形,在俗语智慧中理解字义,更在草木认知中亲近语文。当字词与生活场景紧密相连,学习便成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发现之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大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