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王乐乐 卢佳乐 王炜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7月9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记”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周口市沈丘县大闸公园的调研征程。此次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元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去了解沙颍河生态治理成效、大闸水利工程历史价值,以及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丰硕成果。
水利文化与生态治理相得益彰
沈丘大闸公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沙颍河畔。它是一座集水利工程、生态景观、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承载着沈丘县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生态发展理念。实践团队抵达公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雄伟的大闸主体工程。经了解得知,沈丘大闸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它的建成可谓意义非凡,是沙颍河治理进程中的关键性工程,自建成以来,一直默默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关乎民生与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沈丘县的稳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沈丘县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以“水韵沈丘”建设为重要抓手,对大闸周边环境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高规格的生态修复工作。从拆除违章建筑、关停污染企业,到种植大量绿植、优化河岸景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智慧。如今,一座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滨水公园完美呈现在众人眼前。
实践团队步入公园,便被眼前的景致深深打动:碧波河面在阳光下漾着粼粼波光,偶有船只驶过,带起层层轻漪;葱郁的绿化带沿河岸绵延,绿植错落有致、四季常青,既扮靓了环境,又护了河岸、净了空气;整洁的休闲步道穿梭其间,清晨慢跑、傍晚漫步,都能让人尽享自然之趣;而那些嵌着沈丘千字文、民俗等历史元素的景观雕塑,静静立在角落,无声诉说着城市过往,让美景中更添几分文化韵味。
在这里,大家真切感受到水利工程与优美生态的交融共生——它既稳稳托住了农业生产的水资源需求,让农田灌溉有了保障,筑牢了粮食丰收的根基;又大大提升了城市人居品质,让居民日子过得更舒适幸福,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倾听民声 解码振兴成效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评估大闸公园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组对公园内的游客、周边商户和社区工作者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始终保持着谦逊、热情的态度,耐心倾听每一位受访者的心声,认真记录他们所提供的信息。
一位在公园旁经营小吃摊多年的商户感慨地说道:“以前,这里环境比较普通,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人流量稀少,生意也一直不温不火。自从大闸公园建成改造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早晚,来这里锻炼、休闲的市民明显增多,周末和节假日更是热闹非凡。随着人流量的增加,我们周边商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从他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公园建设给他生活带来的积极改变。
调研结果清晰地反映出,大闸公园的建设是沈丘县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它不仅让生态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变得更加优美宜人,还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沈丘县紧紧依托沙颍河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打造出“生态+文化+旅游”的全新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诗词朗诵会等,充分挖掘和展示本地的历史文化魅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水上观光游、河岸骑行游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
实践总结:青春聚力 知行合一
此次意义非凡的调研活动,对于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它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沙颍河生态治理成果的认识,让他们亲眼目睹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从曾经污染困扰到如今水清岸绿,每一处变化都令人震撼;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水利工程在保障区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明白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互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给沈丘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从村民们幸福的笑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和契机,持续关注家乡发展,把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投身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