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许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衢州,是浙江省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智育星火·匠心卓创”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衢州江山市峡口小学,立足于探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精心推出“神仙小工匠”系列项目化课程,聚焦“纹饰、脊兽、云梯轨道”三大主题,融入STEAM(科学、技术、工程、人文和数学)跨学科理念,助力青少年化身衢州古建“守护人”。
▲图为团队成员教学“门窗小神仙”课程
门窗小神仙:巧思焕彩千年纹饰
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为孔氏南宗之始、孔氏第二圣地,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孔氏及儒学中心,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期“门窗小神仙”课程结合现代技术带领学生制作衢州孔庙的经典门窗纹饰,使传统建筑元素焕发新生,实现“以创意之手唤醒文化之魂”的教育构想。“原本辉煌的孔庙因为战乱被破坏了,我们好难过呀!”课堂伊始,可爱的“孔庙小神兽”带着一脸愁容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委屈地诉说着孔庙大殿纹饰被毁的遭遇。在揭秘了回纹、万字纹、方胜纹三个“纹饰密码”后,学生们化身“小工匠”,使用彩笔、胶水、木块等材料,亲手设计并搭建融入传统纹饰的小型古建模型。在学生们的巧手下,墙面、枋、檩、屋顶和屋脊逐渐成型,脑海中的精美的纹饰构思变成一座座实实在在的纹饰艺术品。
图为学生作品《衢州孔庙》
屋顶小神仙:匠心复刻灵动脊兽
“不识水亭门,枉为衢州人”。水亭门是衢州保存和修缮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门,也是衢州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园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期“水亭门脊兽”课程以丰富的教学方法展现古建脊兽的独特魅力。从逢凶化吉、绝处逢生的“骑凤仙人”,到威严尊贵的“海马”、祥瑞智慧的“狻猊”,再到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斗牛”,实践队员们将脊兽斑斓多元、曼妙多姿的文化长卷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在核心实践环节——“修复水亭门”中,学生们分组协作绘制铭牌图案,为“螭吻”添上吞脊的弧度,给“嘲风”描出登高的姿态。当飞檐翘角的水亭门卓然而立,形态各异的脊兽交相辉映,学生们不仅触摸到了古建的文化脉络,更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了古建中所凝结的巧妙构思与匠心智慧。
▲图为学生手举绘有脊兽的“铭牌”
水寨小神仙:智慧搭建云梯栈道
在衢州,隐藏着一个被自然宠爱的秘境——常山。这里是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石奇林美,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素有“浙西第一门户”之称。第三期“水寨小神仙”课程以常山水寨为背景,引导同学们化身“云梯栈道工程师”,直面“从山下搬运物资至山顶”的难题。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依据自身特长分工为“搭建师”、“拆卸师”、“校对员”和“零件组装员”等角色,结合图文共同研讨方案,将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力学原理相融合,亲手设计并搭建云梯栈道模型。课程的最后,学生们将实践感悟倾注于纸面,汇入《小工匠成长手册》中。这份独特的风琴本,承载着他们在一路走来的收获印记。
▲图为学生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搭建“云梯轨道”
从孔庙纹饰的巧思复原,到水亭门脊兽的匠心再现,再到常山水寨栈道的创新搭建,“神仙小工匠”STEAM项目通过三大主题课程,成功构建了连接古今的实践桥梁。最触动实践队员们的,是孩子们在课程中的成长与蜕变,以及那份亲手“让想象落地”的兴奋与自豪。该课程巧妙融入STEAM跨学科理念,不仅让沉睡的古建符号在青少年手中“活”起来,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沃土,更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石。未来,实践队员们将会继续秉持对传统的热爱与创新的担当,让人文教育有科技深度,让科技教育有人文温度,助力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文字丨张艾琪 吴锦怡 高安祺 许硕
图片丨桑丹妮 陈悦
审核丨李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硕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