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2025年7月6日,湛江科技学院星火聚力实践团奔赴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调小学,继续开展三下乡支教日活动。团队以“支教启智润心,非遗传承铸魂”为行动指引,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拓展,锚定乡村教育提质目标,为孩子们打造沉浸式多元课堂,以青春微光点亮乡野教育星火。
启智课堂:以趣为舟,驶向知识深海
图为团队成员给南调小学的孩子们上课。温绮华 供图
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实背景下,实践团重构课堂生态,让知识传授更具活力。数学课堂上,成员摒弃灌输式教学,以“旋转与平移”为切口,串联生活场景——从风扇转动到电梯运行,用直观演示激活孩子们的认知雷达。“谁能找出生活里的旋转秘密?”问题抛出,小手如林,孩子们在观察、思辨中,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生活认知,让数学思维在趣味互动中自然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给孩子讲解题目。温绮华 供图
为促进孩子们对知识的吸收,实践团嵌入小组协作模块,呼应“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在“分组解题大挑战”中,孩子们围坐研讨,在思维碰撞里突破难题。成员化身“引导者”,捕捉困惑、点拨思路,见证孩子们从眉头紧锁到豁然开朗的蜕变。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能力的锻造,让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试验田,为乡村孩子筑牢成长基石。
非遗传承:以扇为媒,对话文化根脉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制作属于他们的漆扇。温绮华 供图
非遗传承课上,漆扇制作架起传统文化与少年对话的桥梁。实践团以“文化自信从少年抓起”为锚点,先以故事溯源漆艺千年流变——从楚墓漆器的精美,到非遗传承的时代使命,让文化厚重感浸润孩子们的心灵。颜料、扇面、漆具有序铺陈,孩子们执笔蘸色,将山水诗意、花鸟灵韵凝于扇面,更有创意者融入校园图景,让传统工艺邂逅青春脑洞。
图为孩子们与漆扇合影。温绮华 供图
制作环节,成员践行“手把手传承”,从漆料调和的细腻门道,到图案晕染的美学技巧,一一倾授。当孩子们举着独一无二的漆扇笑靥绽放,传统非遗完成青春解码,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这堂非遗课,既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认同的培育,让古老文脉在少年创作中流淌新韵,呼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指引。
拓展赋能:以爱为翼,翱翔成长天际
图为孩子们与画画作品合影。温绮华 供图
课外拓展环节,实践团深耕“五育并举”理念,打造素质教育新场景。手工课上,蘑菇绘画释放艺术天性,折纸创作让纸张化身为飞鸟、繁花,每一笔、每一折都藏着童真哲思;体育游戏时,校园化作活力场域,团队协作项目里,孩子们学会信任与配合,在奔跑呐喊中张扬生命力。这些看似“玩闹”的活动,实则是发现天赋、培育品格的窗口——有孩子在手工中解锁艺术潜能,有孩子在游戏里收获挚友与勇气。
图为课间南调小学的孩子们找老师解答疑惑。温绮华 供图
实践团成员既是教育者,更是陪伴者。课前打磨教案、课中捕捉眼神、课后复盘调整,他们用专业与热忱,为乡村孩子编织成长护航网。倾听小烦恼、分享成长故事,以青春共情青春,让支教超越知识传递,成为心灵滋养的旅程。
一日支教,是星火聚力实践团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微缩注脚。团队以教育为支点,撬动知识赋能、文化传承、素质培育的协同共进,既为乡村孩子送去新知,也让成员在奉献中体悟“为国育才”的使命。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乡村教育,让青春微光聚成炬火,照亮乡野教育振兴之路,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让“教育公平”“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为孩子们与漆扇合影。温绮华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华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