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实践团赴镇赶集巧遇非遗柚子龟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5-07-10 17: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诗雨、金凌云   阅读 86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6日早上7时至11时,重庆大学博雅学院酉水悠扬实践团乘船前往酉水河镇赶集,感受村镇生活中最具烟火气的缩影。在攒动的人群和商贩的叫卖声中,实践团成员体验到平凡生活的小确幸,感受到后溪这座小镇的热情和温暖。此趟行程实践团还巧遇了酉水河镇非遗柚子龟的传承人,在与这位七旬老人的交谈中,成员们获取到了这座小镇的文化发展根脉。

晨雾弥漫,尚未散尽,河面薄雾氤氲,在阳光尚未穿透迷雾之际,一叶叶扁舟已载着露水穿透雾霭,朝着酉水河镇缓缓前行。在每逢1、6号赶集的日子里,从河两岸聚来的乌篷船与潮湿的雾气形成了酉水河独特的水景图。

7月6日清晨7时,实践团的成员们登上了赶集船。同学们站在船尾,沐浴着清晨的露水,看着两岸山峦在薄雾中徐徐退去并消失在远方。经过半小时的水程,同学们踏上了渡口的青石板,从静谧的河面进入热闹的赶集氛围,融入普通居民,在镇上展开了采购。

集市上,摊贩们早已支起各自的摊位吆喝叫卖着,有香气诱人的烤鸭、酉阳特色白米糕和各色水果等,同学们挤在流动的人群中,彻底融入了酉水河镇人民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图为后溪镇集市图

此次赶集还有另一个任务——去镇上柚子龟制作工坊参观学习。令人惊喜的是,实践团此行适逢柚子龟传承人刘仲华从重庆主城返回镇上,正在坊内制作一个未竟的柚子龟。

柚子龟自2015年成为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特有的以柚子壳为原料雕刻成乌龟造型的民间手工艺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柚子被先人作为“火种包”使用,柚子表面的油脂有防潮功效,将火草放入其中,以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火星,将其放入柚子中,星星之火可有“燎原”之势,为先人生产生活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工业革命后,火源的获取更加便捷,柚子的作用逐渐转至土家族男女定情与寓意平安长寿的精美挂饰。

刘仲华,酉水河镇后溪村居民,是这一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人,长期从事着土家族苗族民间手工艺品土家柚子龟的挖掘、整理、制作。刘仲华与他人合作建有“友谊牌土家柚子龟加工厂”一座,“土家柚子龟家庭作坊”一所。他带徒九人,分布于本镇、重庆万州、重庆主城和上海等地,师徒一起致力于柚子龟工艺传承,使柚子龟远销美日及国内各地,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非遗传承人刘仲华

见面时,刘仲华正在制作柚子龟,他将一颗柚子捧在手中,正用一把小刻刀细致勾勒着柚子龟龟背上的纹路,专注得使实践团成员不忍上前打扰。实践团交代来意后,刘仲华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起身热情地为成员们介绍柚子龟。虽年逾七旬,刘仲华仍然思路清晰,邀请成员前往后院欣赏其亲自写作的《柚子龟传》,将柚子龟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从刀耕火种时期说起,谈及柚子龟的起源、发展与功能迭代,其间与成员们一问一答,交流氛围十分融洽。有趣的是,他给自己的工坊取名“奇异斋”,取“拥奇石异根而斋”之意,颇显其文艺气息。

谈及柚子龟传承问题,刘仲华表示随着自己年岁增长,每年能制作的柚子龟数量已经逐渐从之前的一两百个缩减至一百二十个。他感叹到,这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可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虽有重庆市的保护,若无人制作,柚子龟终将失传。听到此,实践团成员们也纷纷表示遗憾,思索着如何更好传承这一宝贵非遗文化。

薄雾散去,阳光洒满酉水河畔。实践团的此次赶集之行,不仅是一次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体验,更是一场与土家族历史根脉的深刻对话。实践团不仅触摸到了土家族的文化灵魂,更在心中播下了守护与传承的种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需要更多年轻的目光去发现、理解并接过那承载着千年故事的刻刀。(通讯员:黄诗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凌云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