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 实践队走进洛阳博物馆:探寻文化根脉,赋能遗产活化

发布时间:2025-07-10 16: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叶飞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 实践队走进洛阳博物馆:探寻文化根脉,赋能遗产活化

2025年7月1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实践队赴洛阳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王怡然的带领下,队员们以“双文化”保护与活化为核心,通过文物调研、特展研习、互动讨论等形式,深度挖掘丝绸之路与黄河文化在洛阳的交融印记,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文创开发及文化传播积累一手素材。

聚焦双主题:文物中的丝路与黄河密码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实践队以专业视角展开“主题文物筛查”,重点记录两类文化遗产:一类是反映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文物,如胡商俑、三彩骆驼、西域风格金银器;另一类则是体现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礼制演变的代表性器物,如二里头青铜爵、东汉陶仓楼、唐代水利工具等。队员们分工协作,通过高清拍摄、文字注解、线描速写等方式建立档案,并借助博物馆数字化平台比对文物信息。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驼囊上的联珠纹明显受波斯影响,而乐师服饰又兼具中原特色,正是文化交融的实证。”队员卢星宇在记录时感慨。王怡然老师现场教学,指出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使其在丝路贸易中既是货物集散地,更是多元文化的“熔炉”,而黄河沿线支流及独特的地理风貌与后期漕运的发展则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文明形态。

图为实践队成员提取主题相关文物信息

特展研习:盛唐气象中的文明互鉴

恰逢洛阳博物馆举办《焕丽庄严——法门寺与盛唐文物特展》,实践队得以近距离观察唐代皇家寺院的珍宝。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具、琉璃器皿等文物,不仅印证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更揭示了通过丝路传入的佛教艺术与工艺技术。队员们重点分析了文物中的跨文化元素:如伊斯兰风格的琉璃盘、融合希腊造型的佛像等,并围绕“唐代洛阳的国际性”展开讨论。

“特展中一件刻有粟特文的银盒,说明当时洛阳可能有胡商聚居区。”队员原丰勇结合课堂知识提出假设。这种“文物+文献”的交叉验证方式,体现了实践队将专业理论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拓宽了对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交融发展的认知视野。

图为实践队成员留影

青春使命:从学术研究到文化赋能

活动尾声,王怡然老师总结道:“文物活化的前提是精准解读其历史语境。今天记录的每一件文物,都可能成为未来文创设计或研学课程的灵感来源。”实践队后续将整理调研资料,形成《洛阳博物馆“丝路-黄河”主题文物图谱》,并与本地中小学合作,设计面向中小学生的“双文化”研学手册,用青春智慧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洛阳“双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更坚定了他们以专业能力守护文明根脉的决心。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洛阳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丝路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叶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