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董世彦 朱佳琪 朱一清 卢嘉昕 李天泽 曹加梦 刘柏岩 董世彦 郑洪举 李奥博 袁苗苗)为深度挖掘人和乡独特的历史文脉与资源禀赋,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与传统美德,激发青年学子热爱乡土、建设家园的赤子情怀,深化高校与地方文化共建融合,7月10日,人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江西农业大学“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共赴承载千年文明的蒙山纪念馆,开展“寻迹蒙山铸魂,情系桑梓文韵”主题文化研学活动。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以心灵解码乡村发展的精神图谱,在古老矿脉与人文遗迹的交响中,探寻乡土振兴的智慧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蒙山纪念馆。曹加梦 供图
步入蒙山纪念馆主展厅,“世界硅灰石之都”的金色铭牌熠熠生辉。地质剖面模型前,志愿者们凝视着层叠的白色矿脉惊叹:“1.17亿吨储量!这竟是大地埋藏万年的宝藏!”全息投影动态演绎硅灰石形成史诗——远古岩浆在蒙山地壳深处奔涌冷却,经亿万年地质运动淬炼成雪白矿藏。展柜内陈列着从粗粝原石到纳米级粉体的产业链条:20世纪70年代手工凿岩的锈迹钢钎、90年代出口欧美的釉面瓷砖样品、直至如今应用于航天陶瓷的尖端材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蒙山纪念馆文化遗产。曹加梦 供图
“开矿可不是浪漫诗篇啊!”一位老矿工在“匠人讲古”环节举起布满疤痕的手掌:“当年打通主矿洞时,我们靠人拉肩扛运出三万方碎石!一次塌方,队长用脊梁顶住支柱让工友撤离……”他颤抖着展开泛黄的《安全生产标兵》奖状,背后是多次矿井事故红叉标记。青年们轻触开采出来的原石标本,仿佛触摸到一代代矿工用血汗铸就的“坚韧开采,精益求晶”的工业之魂。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蒙山纪念馆矿石储量。曹加梦 供图
转过科技感十足的矿业展厅,古朴的“文脉长河”展区如时空隧道缓缓展开。赣中剪纸的非遗传承人翻飞,红纸顷刻化作《蒙山十景图》:层叠梯田环绕的古代银矿遗址、青瓦连绵的明清矿工聚落、硝烟中飘展的赤卫队旗帜。“这剪的是历史,更是咱的根!”传承人指向《硅矿丰年》中欢舞的矿工群像,“没有当年公社组织开矿,哪来如今家家小楼?” 在纪念馆中,一位志愿者轻抚光绪年间的《蒙山课子图》,画中父亲井下归来油灯下教子诵经的场景令人动容。最震撼的是“红色矿工”专区:1930年蒙山赤卫队用矿锤锻造土雷的复原场景旁,陈列着红军签发的《保护矿工权益布告》。“原来‘硅都’不仅有硬度,更有温度!”志愿者们感叹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永思室。曹加梦 供图
此次文化溯源实践,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擘画出了发展蓝图。学子们系统梳理蒙山“地质-产业-文化”三维图谱:1.17亿吨硅灰石储量构成发展基石,“非金属产业园”展现转型魄力,而书院、族谱、红色矿史则铸就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将剪纸元素植入硅艺品设计,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了中华艺术的多样与精彩,并且锤炼出了乡土资源阐释与生态发展策划的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曹加梦 供图
夕照为蒙山镀上琥珀光泽,学子们携带着学到的多种知识踏上了返程的路途。那些大地深处的坚硬矿脉与时光淬炼的柔软文脉,已在青春心中熔铸成振兴乡土的永恒能量。“寻迹蒙山铸魂,情系桑梓文韵”——当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怀在古老矿都交织共振,人和乡正以文化为钥,开启资源永续、文产共荣的崭新纪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