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驿风华,传承千年文脉——“星火益行”突击队开展遂溪文化景点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0 10: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楚仪   阅读 43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通讯员:吴楚仪、黄娱菲、蔡家欣)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7月7日,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星火益行"突击队,赴岭北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聚焦岭北镇调丰村伏波亭、千年古官道、东坡井等历史遗迹,实地调研古驿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现状,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首站伏波亭:触摸家国安宁的历史印记

伏波亭作为调丰村调研首站,这座古朴建筑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指导老师林泽研向队员介绍,它因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两位伏波将军功绩而建,是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历史的象征。亭外斑驳石碑上,后人缅怀题刻仍清晰可辨,当地人以刻有 “伏波亭” 的石碑纪念将军,这一雕刻不仅是对功绩的铭记,更传递着雷州半岛人民世代守护家国安宁的深切期盼。

  

▲图为“星火益行”队员在伏波亭照片

千年古官道:深辙里的交通与商贸记忆

距离伏波亭不远,一段不足百米的石板路带给队员们强烈的视觉震撼——两条深达70厘米的车辙印记蜿蜒其上。林泽研老师解释道,这是古代“三十里官道”的珍贵遗存,自汉唐时期便是连接中原与雷琼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重要通道。

▲图为林泽研老师给“星火益行”队员千年古道照片

“铁轮车、高脚牛车经年累月的碾轧,才形成了如此深的辙痕。千百年来,官员、商旅、信使络绎不绝,这里是古代交通与商贸繁荣的见证。”队员们凝视着石板路面上纵横交错的纹路,那些深浅不一的辙痕与斑驳的凹痕交织成网,仿佛大地的年轮,每一道沟壑都在诉说着千年来车轮辘辘、马蹄哒哒的岁月故事。

▲图为千年古道照片

东坡井探秘:清泉承载的文人与乡土情

从千年古官道漫步不远,便到了传说中的东坡井。走近观察,井口由青石围砌,井水清澈见底,即便盛夏也透着沁人的凉意。听林泽研老师讲述:宋绍圣初年,苏东坡被贬儋州途经调丰村,曾在此歇脚饮水,后人便以“东坡”命名这口井。

队员们俯身细看,试图从这口古井的脉络中,感受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身影。如今,这口井仍滋养着一方水土,既是生活的源泉,更是文人风骨与乡土温情交融的见证。

▲图为“星火益行”突击队队员参观东坡井照片

古驿遗产新篇:保护与活化的青年探索

实地探访后,“星火益行”突击队对调丰村古驿道遗存的价值有了更深认识。队员们发现,伏波亭、古官道、东坡井虽然主题各异,却共同构成了雷州半岛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拼图:伏波亭承载着国家记忆,千年古官道记录着古代社会的交流与活力,东坡井则串联起文化名人的足迹与地方风物。

▲图为“星火益行”突击队队员在千年古道合照

这些遗迹不仅是“过去的存在”,更与当地村民的生活、村落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何在保护中活化这些资源,让历史遗迹“说话”,或许是岭北镇在文旅发展中需要探索的方向——每一座亭、每一段路、每一口井,都是解开调丰村古道千年历史的关键密钥。

撰文|黄娱菲、蔡家欣

图片|吴欢娣、李梓莹

审核|吴楚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楚仪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