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新茶绿,半盏清泉香。”近日,龙岩学院“探秘水仙茶韵·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洋,走进茶山,感受每一片茶叶中沉淀着的传承故事,体验每一道工序中蕴含着的匠人智慧。
博物馆里的溯源:触摸水仙茶的千年脉络
7月4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漳平市博物馆,了解漳平水仙茶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背景。展馆内,泛黄的古籍文献、斑驳的老式制茶器具、泛着岁月光泽的茶罐茶箱……博物馆如同一部无声史诗,将水仙茶从深山走向世界的故事娓娓道来。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无声地述说着水仙茶在漳平这片土地上生根、繁衍、壮大的故事。在博物馆中,实践成员们初步了解了漳平水仙茶,感受了漳平水仙茶生产的历史悠久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光绪年间初步引入,到如今逐渐发展壮大走向世界,漳平水仙茶的发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触摸水仙茶的千年脉络,使得实践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漳平水仙茶,为后续深入茶山,探秘水仙茶打下了坚实的历史根基。
图1 实践团队参观漳平市博物馆
对话:聆听守护者的赤诚心声
7月4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漳平市南洋镇,拜访了非遗大师沈添星及其子沈达铭(南洋村书记)。沈添星老先生是漳平水仙制茶带头人、首批漳平水仙制作记忆非遗传承人,他秉承着“一生专注做一事”的信念,致力于漳平水仙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播与漳平水仙茶产业的发展。提及自己的茶叶品牌,沈老先生无比自豪,他表示,他一直坚持用高标准工艺踏踏实实制茶,在坚守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还独创了高温曲线焙火工艺,这种创新既焙出了茶叶的滋味,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的新鲜度。团队成员还在沈添星老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制茶车间,了解了制茶的基本工序,观察了现代设备与传统手工技艺融合的生产作业,并且亲身体验了其中一些较为简单的工序。深切体会到传统工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
图2 沈添星先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制茶车间
随后实践团队又跟随沈达铭书记前往茶博馆,参观了当地茶农平时直播带货的场所。沈达铭书记告诉实践团队,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助力水仙茶产业的发展,他开拓创新,将先进技术与水仙茶产业结合起来。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创建的公司不仅使漳平水仙茶产业实现了良性发展,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一群斗志昂扬的制茶师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开拓创新,促进漳平水仙茶与时俱进,走向全球,走向世界,沈氏父子都用自己的方法深刻诠释了何为“匠心”,何为“传承”,我们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漳平水仙茶的制茶技艺将会更加璀璨。
图3 实践团队与沈达铭书记交谈
茶山实践:从理论到指尖的认知深化
7月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水仙茶第一村”——北寮村,展开进一步的实践。北寮村景色优美,风景宜人,是种植水仙茶的绝佳地方。实践团队先在村庄里体验了制茶的具体流程,对漳平水仙茶的制作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采青、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选茶、压型、包装、烘焙,每一步都需要制茶人用心对待,每一步都是匠心的独特体现。沈达铭书记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水仙茶的品种独特性,以及北寮村因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成为优质产区的历程。在沈达铭书记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还体验了摇青——手摇竹筛,让茶叶、竹筛之间相互摩擦,直至茶叶被“唤醒”。这一工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让实践成员们体会到了制茶过程的不易。
图4 沈达铭书记向实践成员介绍制茶工艺
最后实践团队登上茶山,近距离的观察水仙茶的形态和生长方式。漫步于茶园,不仅能饱览茶园的优美景色,也能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茶乡独特的茶文化以及风情。在半山腰处,沈达铭书记先为成员们详细的介绍了采茶的方法,接着团队成员便亲自进入茶园,体验采茶。机械的动作和炎热的天气及其考验采茶者的耐心与体力,但成员们都坚持到了最后,最终收获了满满一筐的茶叶。在这一独特的体验中,实践成员更是体会到了采茶的不易,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也让实践团队对漳平水仙茶的认知从“一杯好茶”,深植为“一段可触摸的文化史”。
图5 实践团队深入茶山,体验采茶
此次的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漳平水仙茶从制作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通过亲身实践和实地考察,团队成员都对漳平水仙茶文化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未来实践团队将会通过开展更多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水仙茶文化,带动水仙茶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通讯员:黄伟林,邱心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伟林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